千里緣 相見歡
文/黃思齊
「我們是來臺灣探親的!」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帶著曾罹患血癌的小兒子,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楊國梁、免疫基因實驗室副主任王佐輔、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夫人洪琇美等人陪同下,特地拜訪靜思精舍,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讓他們的小兒子能夠重獲新生。
千里緣 相見歡
文/黃思齊
「我們是來臺灣探親的!」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帶著曾罹患血癌的小兒子,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楊國梁、免疫基因實驗室副主任王佐輔、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夫人洪琇美等人陪同下,特地拜訪靜思精舍,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讓他們的小兒子能夠重獲新生。
《清水之愛》確保捐髓者的安全與健康
作者/何日生
摘自靜思文化、時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之《清水之愛》一書
圖片提供/文發處
攝影/新加坡分會志工 黎東興、黃雪芬、王耀輝、蔡榮富
想像世界就像是一個人的身體,神經系統就如同現代社會的通訊網路系統,緊密地連接著世界的脈動,在這無邊際的神經網路中,我們從人類這個生命共同體中,要尋找一個能讓自己活下來的機會。
骨髓幹細胞資料及搜尋配對,就像是這繁複的網路中一個生命的訊息。我們不知道它存在這巨大生命體中的哪一部分,但是透過資料庫的交換搜尋,透過醫生、志工,以及社會上無數人的努力,這個生命之網不斷地運轉著,它讓一個瀕臨生命險境的人得以重生。
讓不同種族的細胞和平共處
【與大師對談—首位進行非親屬骨髓移植專家韓森】
採訪/何日生 整理/賴睿伶 照片提供/文發處
全球首位為白血病患者進行非親屬骨髓移植的專家韓森博士(Dr . John Hansen),目前為美國佛萊德霍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骨髓專家。本篇文章節錄自本刊總編輯於二○○三年七月,於美國西雅圖佛萊德霍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專訪韓森博士的內容。以下為專訪概要。
何日生(以下簡稱何):骨髓移植幹細胞配對的關鍵是在於白血球抗原類型,也就是HLA要相符,請問何謂HLA?
韓森博士(以下簡稱韓):你問我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是什麼,這要從人體的免疫系統說起。健康的人體內都有免疫系統負責維護身體的健康,事實上免疫系統不只保護我們不受感染,及細菌、寄生蟲和病毒的侵害,它還讓我們免受到體內會致癌的異常現象所侵襲。通常一般人不知道他們體內有這股力量,但一旦身體發生狀況,一般人才會感受到身體本身的修復功能及防衛功能。
捐髓者與受髓者的界線
【與大師對談—骨髓專家賀藍朵、賀曼暢談捐髓倫理】
採訪/何日生 整理/賴睿伶 照片提供/文發處
一名嚴重的血液疾病患者,在化療、放射線治療都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幹細胞移植,幾乎是血液疾病患者的最後一道曙光。
幹細胞移植是指將生病的人身上不好的幹細胞全部殲滅,然後移植入健康的幹細胞,讓正常的血液在病人的身上重生。從殲滅、移植到重生,最大關鍵就是捐贈者和受贈者的白血球抗原(HLA)類型必須一致。然而HLA這人類染色體內複雜的密碼,配對成功的機率卻可能只有十萬分之一,在漫長的尋找配對過程中,有的病人得不到配對而往生,而有的病人順利配對上了,但捐贈者是否願意捐贈,也是另一項變數。配對的過程中,家屬的焦急可想而知,但對一名捐贈者來說,如何確保一名健康的人在執行捐贈後仍能保有健康的權益,更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與大師對談—周邊血移植
撰文╱何日生
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是由捐贈者以類似捐血漿或血小板的方式,將體內健康的周邊血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捐贈予白血球抗原(HLA)完全相符的血液疾病患者,使血液疾病患者重獲生機。
在美國,骨髓捐贈與周邊血捐贈的比率約為一比一;而在台灣,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個案雖已累積超過百例,但皆為親屬間捐贈或患者自體移植。二○○三年八月十三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全台灣首例「非親屬周邊血幹細胞的移植」,為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之一大突破。
本篇文章節錄自本刊總編輯二○○三年七月於德國烏爾姆(ULM),專訪德國骨髓庫(ZKRD)總裁慕樂博士(Dr. CarlheinzMuller)以及創辦人格拉曼(Dr. ShragaF.Golaman)之內容,與讀者一同分享德國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經驗。
慕樂博士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問:
在德國,目前有一半的白血球病人接受的是周邊血幹細胞的移植,而這類的移植台灣正要開始。可否請你解釋什麼是周邊血幹細胞移植(PBSET),你們如何處理這項醫療行為,它與骨髓移植又有何不同?
你不會放棄,因為問題還沒有解決
【與諾貝爾醫學大師對談—骨髓移植之父湯瑪斯博士】
採訪/何日生 整理/袁祝曾、賴睿伶
本篇文章節錄自本刊總編輯二○○三年八月於美國西雅圖(Seattle),專訪有骨髓移植之父美譽的湯瑪斯博士(Dr. E. Donnall Thomas),湯瑪斯博士並分享了骨髓移植首例的心得,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湯瑪斯博士在訪談中表示,儘管骨髓移植一路上遇到很多難題,但他不會輕易放棄!
湯瑪斯博士出生於一九二○年美國德薩斯的一個小鎮,年幼時即對生物與大自然充滿興趣。家境不算富裕的他,曾半工半讀。
一九四三年進入哈佛醫學院就讀,開始他充滿驚奇的醫學研究之路,從器官移植的成功觸發他骨髓移植的構想。一九九○年湯瑪斯博士以骨髓移植的成就,與美國慕瑞博士(Dr. Joseph E. Murray)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今年高齡已八十四歲的他,仍任於西雅圖佛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ter)繼續為骨髓移植的研究而努力。
◎撰文 / 古鳳玉
死裏逃生的賴榮生,對人生有了一番不同的體悟。他說:「也許上天讓我活下來,就是為了要我再去幫助別人。」
提到賴榮生,鄭毓媛師姐感佩地說:「他很堅強,雖然身體殘缺,他還是有勇氣走出來。」
這樣活著能為社會做些什麼
自從鄭毓瑗師姐接獲賴榮生配對成功的消息之後,便積極展開連絡的工作。鄭毓瑗師姐說:「這個個案連絡得很順利,進行得也相當快。」這個案例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捐髓者本身是一位顏面傷殘者。
◎撰文 /陳虹璇
對於這個今生不可能見到面,而且又飽受血癌煎熬的孩子,江媽媽有著說不出的心痛,她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認他為乾兒子,每天祈求上蒼,賜給他平安健康。
「這輩子如果覺得有所虧欠,就趕緊償還吧!」這是江陳仁薰女士捐髓後深刻的感受。江媽媽在因緣際會下捐出自己的骨髓,挽救一位罹患血癌的日本男孩,而這位十八歲的受髓者,恰好與江媽媽當年人工流產所失去的孩子同齡……。
◎撰文 /李玉屏
失去了父親及妹妹,令袁道慧領悟:她既然沒有能力挽留住親愛的家人,何不用自己的骨髓去救其他的生命!
電話的鈴聲響起,袁道慧拿起話筒,只聞一個沉穩的男中音在電話中向她道恭喜。袁道慧正在疑惑何喜之有時,電話裏的男中音告訴她,她的HLA已經找到了配對者,目前正有一名受髓者等待她捐髓;如果她願意,三天後打電話告訴他。
苦澀的無常滋味
放下電話,袁道慧非常清楚那個垂危的生命,正等著她說願意;她當初就是因為願意捐髓才會去參加驗血活動。然而事到臨頭,她卻不得不仔細思量……
◎撰文 /江淑怡
在相見歡會場中,「廣播傳出有人自大陸打電話找我,我當時的心情比抽髓時還要緊張!」許坤山說。當他接過電話,聽到一個稚嫩的童音喊他「爸爸!」他一時愣住了,心中的興奮激動讓他久久答不上話……
「我真的覺得這件事沒什麼,我只是因為做得到,而且也覺得應該做,所以就去做了……」第九十例捐髓者許坤山,輕描淡寫地表示。
恭禧您能夠救人
六十年次的許坤山,已婚,有個一歲多的兒子,目前在新竹縣新豐鄉經營鋁門窗店。他雖然自稱為工人,看起來卻溫和謙恭,言談間更是對人生充滿自信與希望。
◎撰文 /曹麗雲
捐髓後,年輕未婚的李秀玲心中,升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她說:「自從捐贈骨髓給不曾謀面的受髓者後,我時時牽掛著他的健康情形,就像牽掛著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慈濟在桃園成功國小舉辦一場捐髓驗血活動。接近四點,活動要結束前,瘦弱的李秀玲,在二姊李秀釵的帶領下,匆匆趕來驗血。
一起去做好事
李秀釵一向熱心助人,並且有定期捐血的習慣。那天,她到成功國小捐血後,聽到慈濟志工解說,捐髓救人如捐血般會再生,而且無損己身。於是她二話不說就捲起袖子,抽了十西西的血,接著又立刻趕回娘家,告訴李秀玲說:「走!我帶妳去做好事!」說著拉起李秀玲的手,趕到成功國小抽血。
◎撰文 /林淑白
「在整個過程當中,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因為有了這段因緣,我才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突然而至的風暴;也才有毅力包容生命之悲喜。」邱淑惠說。
茶香細細的午後斜陽裏,邱淑惠啜一口甘醇的花茶,在裊裊上升的熱氣中,娓娓述說著她起伏、翻騰的心情故事。
● 毅然走入暗房
九○年代以前,邱淑惠的先生從事底片沖洗業;由於生意興隆,邱淑惠和她的兩個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有一年春節過後,一名資深的員工突然不告而別;開工時,當他們把暗房的燈打開時,發現四間暗房的所有儀器設備,全被那名員工搬個精光,大夥兒一時之間目瞪口呆、手足無措。
年齡有上限 愛心無止期
◎撰文 /徐美華
「我已經五十四歲了,人生的使用權已經讓我用了五十四年,想必也不能再使用多久;而受髓人年僅十歲,大好人生才正要展開,如果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善用人生……。」
「我總覺得,人生可以沒有擁有很多財富;但是一定要擁有很多愛心。所以楊碧霞經常去捐血,「沒想到這次有機會『髓緣佈施』,實在感到非常高興。」楊碧霞把握了萬分之一的緣,和捐髓的最高年限,付出了滿滿的愛心。
救人要趁早
今年五十八歲的楊碧霞,自幼生長在純樸、傳統的苗栗中苗鄉,因此有著典型農村人熱心、開朗、平易近人的善良個性。雖然她在婚後隨著丈夫到台北生活已近三十個年頭,而且兩女一男都已經長大成人,她仍然保有一顆熱忱的赤子之心及孝心。
◎撰文 / 慈烘
捐髓後,我的人生觀改變了,覺得發揮良能的人生才有價值,生命也更有意義。
民國八十五年的一個假日,慧婷帶著她的三個孩子,準備回南港娘家。當時,小女兒還在襁褓時期,慧婷一手抱著小女兒;一手牽著大女兒。她們才走進台北火車站大廳,就有幾位身著藏青色慈濟制服的師姊走過來問:「您們好!可不可以耽擱幾分鐘,我們一起來關心血癌患者?」
媽媽為什麼要打針?
慧婷放慢腳步聽慈濟師姊的解釋:「我們今天舉辦捐髓驗血活動,每個人抽十CC的血液分析後,輸入慈濟骨髓資料庫建檔,再由血癌患者透過醫療單位在資料庫中尋求配對。由於被配對成功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所以需要更多人來響應。」,那位師姊接著說明,萬一被配對到了,如有意願抽髓移植給病患,那時便須住院三天。
希望在明天
◎撰文 / 林秀蘭
在慨然應允捐贈骨髓那一刻,葉美菁勇敢、無私的大愛即已成形。
即使她的受髓者無法成功地讓生命延續得更久,
她所撒下的希望種子,依舊已然在世間生根、流傳……
「七年前,我捐髓給十七歲的魏志祥小弟;雖然志祥受髓後只再活了二十個月,但是對於捐髓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國內首例非親屬捐髓者葉美菁小姐說。
我不會那麼幸運吧
「書讀得多少並不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慈悲和智慧;無私的大愛才能夠真正捐棄一己的私心,慈悲助人。」披著一頭秀麗長髮的葉美菁心有所感地說。對於自己是國內第一位非親屬骨髓捐贈者,她認為,「一切都是天意」。
照亮生命的豔陽
◎撰文 / 李彩琴
支持她捐髓最大的理念,
是來自父母親做人處世的一句身教格言:
「允人卡慘欠人」——答應人家要做的事,絕對不可反悔,
何況是為挽救一條生命所做的承諾。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難為的事?」
張素蓉的回答是:「不能依自己的意願去做的事,就是難為的事!」
這是她經歷了此次「髓緣」所體悟到的。因為自從接到骨髓配對上的通知後,所有的親朋好友反對聲浪不斷。姑且不論他們對骨髓捐贈的認知有多少,他們的出發點均是對她的關愛;只是,愈暸解這一層,她就愈無力說服他們。
生命在大愛中漫延
◎撰文 / 賴曼玲
捐髓是一種機緣,稍縱即逝,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這個可以讓生命重生的機緣!
何美鈴憶起,當她獲知與一位加拿大籍四十六歲的男性受髓者配對成功的那一剎那,興奮得好像中了第一特獎!她形容自己當時的反應是:「整個人彷彿要彈跳起來一般!」身為國內第五十例捐髓者的何美鈴,對於捐贈骨髓這件事,始終抱著一種義不容辭的心態去面對。
慈心起自悲心
打從在彰化師範大學就讀的時候,何美鈴就參加了學校的「老幼社」社團。課餘時間,她經常隨著社團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癌症病房」當義工。當她看著這群原本應該在陽光下追逐、嬉戲的孩子們,如今卻躺在醫院,身上插滿管子,柔軟的髮絲全部剃光,無辜的大眼睛茫然地眨呀眨的,彷彿在對生命發出問號。這些癌症病童的治癒機會能有多少?何美鈴想都不敢想!「那是一群人生才剛要開始的小生命啊!怎麼等不及讓他們成長,就要剝奪走了……」心中萬般不忍、不捨的何美鈴,就在那時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為這些不幸的人做些什麼?」
或許他就是我的遠親
◎撰文/ 慈 烘
月梅覺得自己才抽一千多西西的骨髓液就已經這麼疲累,
那受髓者要承受多少苦呀!
她頗有感觸地說:「記得父親說過,我的祖先來自福建。
這次受髓者是大陸人,或許是我的遠房親戚呢!」
戴月梅,嬌小的身材,甜甜的笑容,像個小女孩,很難讓人相信她是位勇敢的捐髓者。
大約是四、五年前的一個假日,月梅和同事逛街,路過台北火車站,慈濟正舉辦捐髓驗血活動。當時她只覺得可以幫助人,也未多暸解,只是問:「我體重只有四十三公斤,可以參加嗎?」師姊告訴她:「可以呀!女生超過四十公斤就可以。」於是和同事當場加入抽血行列。
救人的機緣要把握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一日,月梅剛下班返家,遠遠見到一位穿著慈濟制服的師姊站在公寓門口,正準備按電鈴。她趨前問道:「請問找哪位?」
美麗人生
◎撰文/ 林淑白
「從身上抽出的一千西西骨髓液,
注射到另一個不相識人的體內,
就能救人一命,真是太美妙了!」百輝說。
「只要是生命存在的一天,就要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
六月,踏著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燦爛的快板,登陸南台灣。
翠綠的阿勃樂樹,悄然換上一身鮮黃的彩裝;漫天妍開的鳳凰花,正霹靂啪啦地爆出這一季的火紅。激越清揚的蟬鳴自十面八方,令台南文化古城響成一片聲波音海。這是生動的詩、熱鬧的城、快樂的歌。
是千年萬載的流轉吧!今年的六月特別燦亮,像一輪寶鏡,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隙,在識與不識之間,為我千迴百轉地映照人與人之間最溫厚的善意,帶領我參訪今夏最美麗的「髓緣善事」。
青春不留白
◎撰文/ 陳美羿
我一定會好好保護我的身體。
如果我再被配對到,你們也不必問我願不願意啦!
我的許多寶貴的「第一次」都奉獻給了慈濟,
當然希望有第二次、第三次。
「第一次禮瀅打電話給我,說他要去捐骨髓救人時,我嚇了一跳,大力反對。我說『你敢去,我們就脫離母子關係!』」王禮瀅的媽媽徐秀珍哽咽地說:「他為了救人,又怕我擔心,所以就瞞著我去捐了……。」
今年母親節,禮瀅請媽媽到花蓮參加捐髓者和受髓者的「相見歡」,媽媽終於暸解了骨髓捐贈是「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也慶幸這個有點叛逆的兒子,這次「叛逆」得好,成了救命的菩薩。
「下次慈濟再舉辦驗血活動時,我要帶另外兩個兒子去參加,最好也能配對上。」王媽媽歡喜地說,聲音裏充滿笑意。
我就是相信慈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禮瀅剛滿十八歲,從基隆培德高中影劇科畢業後,等著入伍服兵役。
有一天,他騎車路過桃園成功國小,見到一群慈濟人在宣導捐髓,現場並有驗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