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寫這篇? ]台北市政府發布新聞說,台北市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43%為家戶感染,那要求大家待在家裡是怎麼回事? XD 所以在這裡跟大家除了分享WHO在通風與空氣調節的建議,也附上勞安衛生研究所的相關的建議,給各位參考。

以下資料來自 WHO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通风和空气调节> https://reurl.cc/Nrj8ge

什麼是通風? 它如何防止COVID-19傳播?

    通風是有意識地將新鮮空氣引入空間,同時去除污濁空氣,以保持或改善空氣品質。可以通過自然方式(例如打開窗戶)或安裝機械系統進行通風。

COVID-19的傳播最常發生在感染者與他人密切接觸或直接接觸時。在擁擠和通風不良的空間中,由於人們長時間近距離待在一起,感染COVID-19的風險較高。改善室內通風可降低該病毒在室內傳播的風險。

僅通風仍不夠,還應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例如保持身體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彎曲的肘部遮蓋。其中每一項措施都對防範COVID-19感染非常重要。請查閱我們的公眾建議頁面,進一步瞭解如何保持安全。

房間如何自然通風?

當你和他人同處一個房間時,盡可能打開門窗。例如造成空氣對流,讓一扇窗戶進來的微風穿過房間從另一扇窗戶流出。 

COVID-19疫情期間,我可以使用空調或其他通風系統嗎?

採暖、通風和空調系統(HVAC)用於將室內空氣溫度和濕度保持在健康舒適的水準。維護和運轉良好的系統可以增加換氣速度,減少空氣再迴圈和增加室外空氣流入,從而減少COVID-19在室內空間的擴散。不應使用再迴圈模式。暖通空調系統應定期檢查、維護和清潔。

如何改善家中的供暖與空調系統?

應根據製造商的建議評估、維護和清潔重新迴圈空氣的非管道供暖和空調裝置,如風扇盤管或分體裝置等。評估裝置篩檢程式,並考慮在暖通空調系統專業人員合作下,用MERV14/F8或與篩檢程式相容率最高的篩檢程式更換現有篩檢程式。應根據製造商的建議定期清潔和維護這些裝置和篩檢程式。

欲獲得更多資訊,請訪問此處

風扇可以在室內安全使用嗎?   

在封閉空間中,從被感染者直接吹向另一個人的空氣可能會加劇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如果COVID-19正在你所在社區傳播,而且你不得不使用臺式或立式風扇,應經常打開窗戶或閘引入室外空氣,並儘量減少空氣從一個人(或一群人)吹向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情況。

吊扇的使用可以改善室內外空氣流通,避免室內空間空氣停滯。但在使用吊扇時,很重要的是,應打開窗戶等引入外部空氣。

如果有人生病並居家隔離,我如何改善家裡通風狀況?

如果有人生病並在家裡獲得照顧,應採取以下一些預防措施:

● 病人應待在獨立房間裡;如果做不到,他人應與其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病人和同一房間的其他人應佩戴醫用口罩。

● 病人房間和共用空間要勤通風,要盡可能安全開窗透氣。

● 打開房間兩側的窗戶或閘,增加自然空氣流通,進行交叉通風。

● 如果可能,應阻止空氣從病人房間流到住房的其餘地方。

● 如有條件,房間應配有私人廁所,且應在廁所中配備高速運轉的抽氣裝置或排氣扇。

● 還可使用帶有MERV14/F8篩檢程式的獨立空氣清潔器。這些裝置可能會改善空氣品質,但不能替代通風。

另請參閱世衛組織關於居家照護的問答

通風如何降低在飛機上感染COVID-19的風險?

大多數飛機的客艙空氣過濾系統配備了高效微粒空氣篩檢程式,可以快速清除病毒和細菌,減少接觸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任何潛在感染性物質的時間。機艙空氣系統旨在通過輸送大約50%的外部空氣和50%的過濾再迴圈空氣以最高效方式運行。供氣基本上無菌且無顆粒。

疫情期間的通風問題COVID-19世衛組織正採取什麼行動來解決

自2020年1月以來,世衛組織針對COVID-19疫情期間通風問題提供了建議。在大流行初期,世衛組織設立了COVID-19環境和工程控制專家諮詢小組(ECAP),以審查現有的科學證據和做法,並更新有關環境和工程控制的建議。這個多學科網路彙集了各個領域的技術專家,如感染控制專家、工程師、建築師、空氣生物學家和環境專家。

世衛組織於2020年6月編寫了關於COVID-19疫情期間的通風和空調系統的指導檔。可由此處獲取指導檔。世衛組織通過全球熱健康資訊網路與世界氣象組織氣候與健康聯合辦公室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密切合作,擬訂和更新了有關指導文件。

2021年2月,世衛組織公佈了改善通風路線圖

最後也附上先前勞安衛生研究所的<通風做得好,長照健康危害少>,  2020-05-26    網址  :  https://reurl.cc/AkOWxd

新冠肺炎的防治進入新階段,政府逐步放寬長照機構探視規定,除應遵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感染管制相關措施與指引,由於訪客健康狀況難以預期,為了降低疾病在多床臥室內傳播,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指出,長照機構受照顧者臥室的通風設施做得愈完善,愈能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長照機構除了實施人員進出管制與個人衛生管理,還可以採行適當環境控制措施,例如(1)鼓勵訪客採用影音視訊遠距問候,(2)拉起床位圍簾限制飛沫散播範圍,(3)挑選通風良好的寬敞空間供會客使用等。

在控制人際距離這方面,政府已合理規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原則,但若臨時找不到量尺,也可簡單利用人體特徵尺寸來設定人際距離。依照飛沫與生物氣膠運動原理,以及高矮人體差異,提供簡單作法如下:(1)雙手左右伸展摸不到鄰座臉頰,(2)雙手向前平伸摸不到前人背部,(3)兩人相對伸手,摸不到對面指尖。

如果戶外無風或風勢微弱,室內自然通風換氣就會變差,此時可於室內氣窗位置增設通風扇,但必須正確安裝使用,提供簡易建議如下:(1)在高處氣窗安裝,以免強風直吹人體;(2)窗口餘隙要封閉,以免氣流短路;(3)房門如常關,可搭配開啟的窗戶和設定通風扇進氣或排氣模式,巧妙設定室內外的相對氣壓(圖1)。(4)如果1個房間裡有2個通風扇,宜分別設定為進氣與排氣(圖2)。

除此之外,由於夏季已到,長照機構難免要使用冷氣,依照生物氣膠「病原體喜濕厭乾、帶電微粒容易附著」的特性,提供通風空調建議如下:(1)吊扇或循環扇宜與冷氣同時使用,驅動有害微粒墜落或附著;(2)冷氣空間不封閉,每1個房間至少要有1扇窗開啟1個拳頭寬的縫隙(三一原則);(3)善用除濕機,避免室內空氣潮濕。

文章標籤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寫這篇?] 台灣在全民施打疫苗後,即將進入復甦狀態。但民眾在進入餐飲業或公共空間時,仍將面對感染風險,這篇文章介紹香港針對餐飲業者必須換氣率提升為6的規定,希望給相關單位作為參考,早作準備。( 香港政府公告網站: https://reurl.cc/2rmVKO )

香港政府隨著疫情趨緩及疫苗開打,於2021年3月中,發布命令,要求香港餐廳在2021年4月30日為止,必須將室內換氣率(ACH)提升為6。

香港食物及衞生局表示,由於現時持牌的堂食餐飲處所的通風系統須提供達至每人每小時17立方米的室外空氣,即一般可做到相約於符合每小時換氣量為3.8至4.9或以上,但由於餐廳進食有幾個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長時間不佩戴口罩及近距離交談,為降低風險,在經過研究後,訂立換氣率提升為6。

若餐飲業務負責人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第599F章)的規定及指示,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然而,新規定生效初期,食環署的工作方向會側重宣傳教育及勸喻,並會密切留意相關情況,適時調整安排。

如果實際無法達成換氣率提升為6,香港食物及衞生局也提供配套,建議業者使用空氣淨化設備。香港食物及衞生局不僅在將相關說明放在網路上,同時,還有拍影片。截止2021年4月底已經有近3千間餐飲處所完成登錄。

看完這則新聞,我不禁有疑問,為何是 6? 其實在台灣疫情開始升溫的時候,我就有注意到室內通風的問題,我找了之前看過的 加州阿米達拉州公共衛生部門所發布的<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 企業通風指南. (General Business Ventilation Guida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裡面針對小型企業所建議的換氣率,是5。


192127605_2184351241705697_7860782293399533085_n.jpg
 

循著資料溯源,最後發現美國工業衞生協會( 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AIHA)在2020年月,就已經提出這份報告。<使用工程控制措施以減低 2019 冠狀病毒病傳播的風險>,其中提到增加每小時換氣量至 6 次是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以減低暴露於 2019 冠狀病毒病的相對風險達 95%(每小時 4.5 次的換氣量在相對風險的減幅只有 90%,而每小時 6 次的換氣量在相對風險的減幅則可達 95%)。 
AIHA-001.png

而在WHO 的報告,<Natural Ventil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Care Settings>,也提到,當ACH為6的時候,感染機率為百分之0.01。

Image 1.png

文章標籤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提供已接到配對成功通知的捐者參考

一、配對通知後日程


配對成功後,需進行以下檢查


通知初步配對成功→血樣複檢→複檢結果確認,進行全身健檢→等待通知輸血日期→正式輸血的前七天到診所抽血驗尿→正式輸血的前五天(含)每日至診所打生長激素→正式到慈濟醫院輸血


不過除了「全身健檢」與「正式輸血」那兩天需要請假(慈濟可打公文到上班處),其他抽血、打生長激素都是與捐者住所當地的診所配合,可以選擇在晚上下班後去。


二、作息調整


因查詢其他經驗,部分捐者會於過程中感到不適,啊我自己是沒什麼感覺@@


提供以下紀錄供參考,希望有助於減緩不適的症狀


接到配對成功通知後,個人調整作息如下


。戒茶飲、戒炸物、每天喝牛奶(輸周邊血過程鈣離子會流失,先補起來放!)
。運動:從原本跑200公尺就喘的肥宅,一個月後變成可以跑3公里的肥宅XD
買握力器來練,讓肌肉多一點,抽血時會比較順
。打生長激素的五天按時吃止痛藥!!!醫院會開20顆藥,我是不論當天是否已打激素,每6個小時準時吃一次(聽說痛了再吃就來不及了@@)

術後則是一周內不提重物、一周後才恢復運動,一樣按時吃醫院開的鈣離子

以上~希望每位捐者都可以順利完成!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四月底接到慈濟師姐來電,通知多年前的骨髓建檔初步配對成功,馬上約聽說明以及血樣複檢。
經解說後才知道一生中能捐骨髓三次,方式分別是:腸骨周邊血淋巴球

以前捐贈方式是從腸骨(屁股那)抽出骨髓,需住院三天;
現在醫療很進步,可以採「周邊血捐贈」,在手臂扎兩個針頭,一個打出血液、透過分離機取出要的造血幹細胞後,剩下的血液再從另一管針頭回到體內,這種方式就不用麻醉、亦無傷口。

這次受贈者醫生建議用周邊血的方式,
聽完說明後到醫檢所抽血以供複檢,師姐說再來就靜待通知,因為我不一定是受贈者唯一配對到的人,且療程需等受贈者身體穩定才能進行,通常要等三~六個月。

沒想到幾天後就再次接到師姐電話@@
複檢後確定由我捐贈;另外因為是急件,故安排在一個月內進行周邊血收集(這段期間內又排了一次全身健檢)。

周邊血收集的前五天要打白血球生長激素,在第一次施打時醫生就會給20顆的止痛藥。

s__26959896

每個人對於生長激素的反應不同,有的是骨頭痛、頭暈…(跟我同一週去打針的超壯男生吐到不行)
不過我自己是完全無感…
也可能是因為上網查經驗被嚇的半死,所以很按時地吃止痛藥,就沒有感覺。

但其實我是擔心的,因為醫師說症狀明顯是造血細胞很多的表現,所以擔心沒症頭的我會不會質量不夠要連抽兩天。

最後是在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周邊血收集,
到院後先去打最後一次生長激素、接著被帶去埋針,
上網看經驗說針很大支,所以有點挫咧等,還好實際上扎軟針前,護理師會先擦麻醉藥膏,所以扎針時不會痛(感覺有小東西進皮膚而已@@)

當天下午1點開始輸周邊血,通常過程5-7小時,視受贈者的體重而定(我的受贈人體重超過60公斤,所以輸6個小時)
全程有醫檢師在旁邊,護理師約半小時來詢問一次。

1591105910081-1

因為僅左手被限制住,所以要用右手滑手機還是可以的xD
原本想說中途上廁所會比較尷尬,後來因為還有一手可使用,故直接請家人與師姐離開,自行用活動便盆即可。

周邊血收集全程無太大不適,倒數兩小時才感到嘴唇略微麻麻的、最後半小時腳開始重重麻麻的而已
晚上7點停止輸血、8點半通知確定造血幹細胞的質量都達標,可拔針
(真是感動安全下庄,原來過程中沒有不適也是能捐出很棒的幹細胞的,別怕!)

此記錄是希望之後的捐者上網查時可以看到這篇,不是都那麼可怕啊
(個人真的很怕痛啊…十歲之後就沒被父母打過了,所以我的不痛應該就是真的不痛XD)

※捐贈者體健、車票等費用是受贈者負擔;
慈濟師兄姐的車票則是自己掏腰包,甚至捐者打五天的生長激素都堅持到家裡接送(因為怕打針後不適通勤不方便)、還有買一堆補品…真的謝謝這樣的付出。
※受贈者的血型之後會變得和捐贈者一樣,很奇妙的感覺….好像多了一位家人啊!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台灣,講到非親屬骨髓庫,就是慈濟骨髓庫了,不過大家都不太當回事。特別是我在發文的今天,還看到有人在說慈濟骨髓庫是亞洲最大的骨髓庫 ...... ( 其實是大陸 )。對,大家都知道是誰在做,但是大家都不太當回事兒。這就是現況的悲哀。所以我又寫了這篇。

  台灣非親屬骨髓庫當初得以成立,主要法源依據,是   1993 年立法院修正後的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當時快速通過此一修正案,其實是有原因的。下面文字摘自民國八十二年 (西元 1993 年) 五月十八日,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八修正案二讀 (逐條討論) 之立院記錄 :

---

  韓國瑜委員 : 本案是五月十日本席於南部所接到的一個陳情案,病患已取得骨髓,但醫師遲遲不敢動手術,若在十四天內本法案無法完成三讀的話,病患即將會去世。因此當本席接到此案時,咸感震驚,不敢相信人的生命居然會與法案的速度在競賽......
 雖然有很多生病的患者正在等待本法案的通過,但是,我們仍然不敢掉以輕心,依然邀請榮民總醫院、台大醫院各個專家學者、醫生共同會診,以及法務部科長級主管、衛生署長亦參與綜合討論,所以本法案速度雖然重要,但品質上我們亦不敢輕忽。

---

這次條文修改結果如下 :

1209311_720405001309925_2146873772_n

  請注意,醫師自活體摘取器官時, 『摘取器官須不危害捐贈者之生命安全』 。所以在法律上來說,應該是 『捐髓救人,不得傷身』。
  為何台灣唯一的非親屬骨髓庫是由慈濟運作? 下面段落出自台北榮民總醫院邱宗傑主任所寫的     <榮總醫學的故事系列-台灣首例非親屬異體骨髓移植工作在榮總>

--------------------------
 依歐美地區的經驗,要想成功地篩檢出合格的骨髓捐贈者,必須要成立一個至少包含二萬筆以上捐贈者資料的非親屬骨髓資料庫,方有可能提供臨床上移植的最低需求,但考慮要在台灣成立如此大量的骨髓資料庫,就必須要有大筆的經費及一中立客觀的單位來執行才行,當時榮總的陳博明主任,與台大的陳耀昌教授和林凱信教授等,都希望政府單位如行政院衛生署能編列預算來推動台灣骨髓資料庫的建立,但因政府無法提供如此龐大的經費,以及在執行上有許多的限制等因素,以致無法依照原來的規劃進行,因此接著大夥就動念到在台灣民間素有風評的慈濟基金會上,希望能由慈濟基金會出面來推動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工作。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多位台灣骨髓移植界大老的陸續拜會說明後,慈濟基金會欣然同意為台灣社會罹患血液疾病的病友及其家人點燃起一展再造病人生命的曙光,在慈濟基金會下設台灣地區骨髓資料庫,展開台灣骨髓移植的歷史新猷。
-------------------------

  因為慈濟太投入,把骨髓捐贈當成自己的事,不但出錢出力,還把骨髓捐贈列為慈濟八大腳印之一,讓大家往往不知道慈濟是接受政府委託運作及建立台灣的骨髓庫。而非常神奇的,同樣是委託成立與運作,我們很常看到政府推廣捐血,但對於骨髓捐贈,倒是有點置身事外的味道。 2004 年,立委陳麗惠曾針對這點進行書面質詢,這也是我唯一查到的一篇質詢。簡單的說,陳麗惠立委建議政府應該協助推廣,但主管機關衛生署認為沒有必要。為方便閱讀,這段放在最後面。


  時至今日,依最新的人口估算顯示,我國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已經於民國 108 年 ( 2019年 ) 交叉,人口由自然增加轉為自然減少。也就是說,未來非親屬捐贈將會是主力了。而台大盧孟佑醫師在 2016 年 11 月 <小兒白血病簡介> 一文中提到,臺灣每年新診斷約 500 例小兒癌症病患,其中白血病約占 30 ~ 40%最為常見(約 150 例至 200 例)。

  另外,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國內新生嬰兒中,母親為外籍配偶的比例,約為十分之一,這些由外籍配偶所生,比例約為十分之一的國民,萬一未來需要骨髓的話,有可能不容易在現有的骨髓庫中找到完全相合的骨髓配型。反過來說,他們也可能不容易提供另外九成的國民完全相合的骨髓。

  未來,我們這些罹患白血病的小朋友,當他們必須面對非親屬配對只有一萬分之一 到十萬分之一機率時,該如何是好?

  為了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的政府是不是好歹該幫忙宣傳一下骨髓捐贈?

立委陳麗惠的書面質詢
下面來源是立委陳麗惠的書面質詢。摘自 立法院公報 / 第九十三卷 / 第四十三期 / 院會紀錄。2004 年 11 月 3 日出版。
----------------------------
(二)本院陳委員麗惠,有鑒於白血病急性發作患者,亟待骨髓捐贈,而往往在比對過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後,若無法成功找到適合捐贈者,只能求助於社會愛心人士。相較於臍帶血庫的建立仍未盡完善,急性病患先與親屬配對若無法找到適合者,需要用到 「非親屬捐贈」,而求助於骨髓捐贈資料中心,骨髓捐贈資料除了由平時不定期的於各地舉辦驗血活動來建立,在特定的情況下,經由媒體或網路的流通,往往可以號召社會愛心人士熱心參與,這時卻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若衛生署及相關單位能夠協助骨髓資料庫的建立,配合辦理年度活動的推廣,則骨髓資料將越來越充足,使更多的病患能夠受惠,特為此向行政院提出質詢。

說明:
一、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二年,至今已屆滿十一年,由八十二年六萬筆人類白血球免疫基因配型,增加到目前骨髓資料庫中的二十五萬筆,是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但其成長率由每年五萬人的成長,逐漸下降到每年九千人的成長。

二、目前台灣截至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止,志願捐髓者已有 254,544 人,移植人數有 639 例,國內 207 例,國外 432 例,但目前急需求配對的人數有 11,511 人。血液疾病患者逐年增加,雖無如血荒的危機發生,但骨髓資料庫所建立的資料數愈多,患者的希望就愈大。
----------------------------
行政院的回答
來看看行政院的回答。下面來源摘自立法院公報 / 第九十三卷 / 第四十八期 / 院會紀錄。2004 年 12 月 29 日出版。
-----------------------
(五十三)行政院函送陳委員麗惠就協助骨髓資料庫之充實問題所提質詢之書面答復,請查照案。
(行政院函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院臺專字第○九三○○四九二三三號)
(立法院函 編號:五︱六︱六︱一○三六)

陳委員就協助骨髓資料庫之充實問題所提質詢,經交據衛生署查復如下:

一、骨髓資料庫的資料,並非著重在量的多寡而是在質的好壞,亦即視其資料樣本的多樣性而定,同一類型的樣本再多都只能與同類型配對成功者移植,所以,擁有更多類型的樣本才能佳惠更多的患者。

二、目前已發現的華人白血球免疫基因配型約十多萬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截至今(九十三)年九月三十日止,志願捐贈者有 263,223 人,為全球最大華人骨髓資料庫,每個月慈濟各分會亦舉辦多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以達成每年成長二萬筆骨髓資料目標,並可維持該中心資料庫有效運作,遞補因超齡、自身健康問題、失去聯絡或志願終止捐髓資料而流失之捐髓者,故其骨髓資料庫規模應足以滿足國內需求。
--------------------------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