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融合效率,轉虧為盈

2009-12-09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採訪、撰文 /  陳芳毓

 

石明煌
出生年:1960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經歷:慈濟綜合醫院副院長、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麻醉部副主任

得獎原因:將經營管理概念導入非營利組織,讓長期虧損的骨髓幹細胞中心,迅速轉虧為盈。
 

長沙機場(中國湖南省)海關外,數十架電視台攝影機,對準著兩個僵持不下的大男人。

「不行,這箱子一定要過X光機!」海關官員瞪著眼前這位台灣來的醫生。

「絕對不行!」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石明煌把箱子緊緊揣在懷裡,說什麼也不放手。

箱子裡放的,是具有造血機能的骨髓幹細胞。2007年12月18日,湖南省首次接受台灣捐助的骨髓幹細胞,海關人員因缺乏處理經驗,堅持不願放行。石明煌只得急電當地湘雅醫院院長,才得以順利出關,趕在24小時內將骨髓幹細胞植入病患體內。

石明煌與慈濟志工們,經常從台灣飛往世界各地運送骨髓幹細胞,而且要和快遞公司一樣「使命必達」,否則延遲的代價,就是一條人命。

提高收費標準,反映成本

醫療機構介於營利與非營利組織間的灰色地帶,既負有濟世救人的天職,也須承擔高昂經營成本。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是亞洲第三、台灣最大的骨髓資料 庫,存有約32萬筆資料,至今年6月已供髓給27個國家,幫助1924位血液病患重獲新生,可說是台灣所有血液病患的急救箱。然而,自成立那年起,連續 13年每年虧損超過千萬。

「慈善與管理是兩回事。慈善會因為好的管理,產生更多收入,再挹注在慈善上,」接任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後,自嘲「眼睛裡都是數字」的石明煌,重新從管理角度檢視組織營運。

第一步,檢視成本結構。石明煌認為,虧損的主因在於骨髓移植的收費過低。在大批志工的支援下,慈濟醫院的「取髓」(向志願捐贈者取得骨髓)成本較低,約13萬元,但受贈者只需支付11萬元(若有清寒證明,僅需支付1萬元),差額皆由醫院吸收。這個價格,十多年來未曾調漲過。

在此同時,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資料多達32萬筆,但其實只要10萬筆骨髓資料,就足以滿足台灣病患的需求,因此在每年三百多個移植案例中,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國外,尤其是中國,但收費仍與台灣病患相同。

反觀全球最大的骨髓庫、美國「全國骨髓捐贈者計畫」(NMDP,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其三分之二的財源來自政府補助和民間捐款,但是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尚須付出2萬1500美元(約台幣65萬元)的費用。

在考慮國際慣例與經營成本後,石明煌決定調漲收費標準:對台灣病患的收費不變,甚至提高弱勢貧困個案的補助;但是對中國的費用則提高至4萬9000人民幣(約台幣23萬元),其他國家的收費也與該國及地區同步對等。

釐清催款與濟貧,打消呆帳

除了收費過於低廉之外,呆帳、遲收款比例高,也是虧損連連的另一個原因。石明煌解釋,儘管中心定有收費標準與流程,卻往往因慈濟的公益性質及醫院救人為先的前提,未能徹底落實。

過去,慈濟都是在骨髓移植手術完成後,才向合作醫院收款,若病人因移植失敗而往生,醫院便不忍再向病人收款,連帶也無法付款給慈濟,因而形成陳年呆 帳(慈濟近期向海外合作醫院回收最大的一筆欠款,就高達300萬,積欠時間超過5年)。為確保現金流動,石明煌決定將流程改成「先付款、後移植」,以降低 後續收款難度。

石明煌回憶,過去在長庚醫院,事事講求效率。來到慈濟之後,雖然非營利組織的目的雖不在賺錢,但不代表不需管理。

「慈濟人都很認命、很努力。但努力若沒有方向,會很辛苦。」石明煌回憶,剛開始催收帳款時,曾碰到有位自稱家境清寒的病患,申請骨髓移植。為確保善 款不被濫用,慈濟志工多次與對方聯絡,希望進行家庭訪視後再撥款,但對方總是三推四阻。無計可施的志工,只好站在病患家門口苦等,直到對方開門撞見,才不 得以請他入內。志工這才發現,車庫裡竟停著3台賓士轎車。

「慈濟人能不能跟病人催帳?當然可以啊。如果這個病人很有錢,為什麼不能催呢?」石明煌藉此個案例向醫院人員釐清:催收帳款與補助貧弱,不應混為一談。

財務止血後,第二步是評估效益。骨髓幹細胞中心也設有公共臍帶血庫,而兩者的「保存期限」差異極大。臍帶血可存放100年,骨髓則無法事先儲存,須於抽出後48小時內完成移植,否則細胞就會死光。石明煌打個比方說,臍帶血就像百年不融的冰山,骨髓卻如同河水般會不斷流逝。

過去志工們抱著「做好事」的心理,會盡全力勸贈。但即使臍帶血可保存百年,蒐集和處理成本卻很高昂,無法不設限地增加儲存量。於是,在2008年底集滿1萬2000筆臍帶血、達成經濟和配對規模後,石明煌為兼顧成本與效益,決定暫停蒐集,每年省下近2000萬。

管控捐贈數量,降低保存費用

基於同樣考量,石明煌也開始管制「勸髓數」,從大量走向精緻,策略性地勸導台灣地區不同人種捐贈骨髓。他近期的研究對象,是遠嫁來台的外籍配偶及其 子女。他認為,外籍配偶所生的新生兒,占全年新生兒10%~14%,已成為台灣人口的重要組成份子。這些孩子若與台灣人基因不同,未來發生血液疾病,則會 需要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骨髓庫。所以,他請志工針對這群新住民進行勸髓,以預做準備。

有鑑於捐贈者眾,資料龐雜,石明煌也積極推動將捐贈者資料建立電子檔。他向電子大廠募捐了60台電腦,直接輸入捐髓者資料,不但克服了手抄造成的錯誤、核對困難及搜尋不易等缺點,還使得配對效率提高25%,每年成功案例超過300人;特急案件甚至只需7天,即可完成捐贈。

開源節流雙管齊下,2007年中心終於轉虧為盈,從每月虧損近120萬,轉為小賺近43萬。2008年每月盈餘更首度突破百萬,較去年度成長166%。

儘管主張「當省則省」,但是該花錢的部分,例如與「人」相關的軟、硬體設備上,石明煌絕不吝嗇,甚至會增加投資。他強調,醫療事業的每個環節,都與病人、家屬、受贈者的感受息息相關,「處理人與人間的議題,精簡人力反而會造成問題。」

所以,骨髓幹細胞中心增聘了3名員工,其中一位是個案管理護理師。捐贈過程中,個案管理護理師全程陪伴照護,若捐贈者有任何不適,即可第一時間處 理,不必等待醫護人員,亦可彌補志工在醫療專業上的不足。為了讓志工的行動能更符合國際標準,慈濟還特別舉辦講師培訓,再由講師訓練專業志工,目前已有近 3000位志工完成訓練課程。

證嚴法師曾說,領導慈濟這個龐大的組織,是「用愛做管理,用戒做制度」。但石明煌進一步把「效率」觀念融入非營利組織,讓捐款、捐髓的十方大眾的愛心,能夠真正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來源:~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2238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親屬骨髓移植 慈濟收費之說明

台北榮總社工師 楊淑賢  2007/07 

骨髓移植在台北榮總的治療至目前為主已達八百多例,除了親屬捐贈骨髓及自體移植,另外自民國84年起,醫療團隊亦開始從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取得配對適合之捐贈者資料,進行非親屬骨髓移植。

非親屬骨髓移植在民國90年之前,捐贈者多在病患住院之醫院進行抽髓,受贈者需負擔2萬元之健檢費予慈濟捐贈中心,另外需支付捐贈者住院之醫療花費,但在 民國90年之後,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來函說明為保護捐贈者,且慈濟醫院可以抽髓,自此所有非親屬移植之捐贈者皆在慈濟(花蓮及大林)醫院抽髓,再由受髓之 醫院派特別護士前去取骨髓,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並說明為反應資料中心成本,每位做非親屬移植之病患需負擔10萬元之取髓費。

至今每位進行非親屬骨髓移植之病患他所需負擔給慈濟資料中心的花費有

1.捐贈者之健檢費,20000元。

2.骨髓之取髓費100000元。

3.另外病患尚 需準備約10000元,派特別護士前去取髓之交通住宿費。

總之必須進行非親屬骨髓移植之病患,需再多負擔十餘萬費用,由於經濟的不景氣,社會上有許多的小康貧困家庭是無法承擔這樣一大筆開銷,在我們的協調反應 下,慈濟近幾年已針對貧困家庭病患,在經過慈濟骨髓關懷小組們的訪視了解下,給予10萬或5萬元補助,以減輕其取髓費用之負擔。

目前醫院和慈濟骨髓捐贈中心的合作仍持續著,我們也希望透過骨髓移植能為病患帶來一線生機,而也希望病患的「一線希望」不會因為無力負擔而失去重生的機會。

 

來源~http://www.tbmtsa.org.tw/act/act_15.htm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冰雪奇緣>(Frozen)的歌曲,大部分都會提到Let it GO,而我還滿喜歡這首Love is an Open Door。這跟2014年的新年新希望有關。

自2011年開始,我都會找一個小主題,作為每年的新年新希望。2011年是希望從大補湯的教學,增加以捐髓者為中心的傳播力量,這當然跟我個人的經歷有關,因為我當年捐贈時所喝的大補湯,是前面的捐贈者家人提供的。2012年是希望我們國民義務教育的教材中能放進骨髓捐贈的題材,不過看起來沒希望,既然如此,2013年便分享我的解說SOP,希望想幫忙的人可以方便入手。2014年則是整理台灣建立骨髓庫的一些資料,說明台灣骨髓庫只是正好叫慈濟而已。

在2014年選舉期間,突然冒出一個跟器官捐贈有關的議題,當年的新年新希望,正好就是簡單介紹非親屬骨髓捐贈的修法過程。

其實,在找資料的過程中,還看到一些小插曲。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8/17是新竹靜思堂落成後,第一次舉辦骨髓驗血活動,我也受邀前去幫忙。等我到達現場時,桌子上已經有一位捐贈者的紀念金牌放在那裡,讓我不禁多看了幾眼,原來是2002年捐贈的黃先生也來現身說法。

  因為黃先生是第一次來,於是我們就和他聊了起來。他也和我們分享他的捐贈心得。

  某天黃先生在經過新竹市東區區公所的時候,正好看到慈濟骨髓驗血活動,便在骨髓庫留下他的血液樣本。

  數年之後,黃先生被通知,他的HLA配對成功,有人需要他的骨髓!!

  但在接到通知時,他著實猶豫了一陣子。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在[羅倫佐的油--曲終人未散]文中,提到羅倫佐的父親奧古斯都‧奧登(Augusto Oden) 回憶, 在被醫生告知症狀時, 發生的一段對話:

"So I asked the doctor if I could read the medical papers. He said: 'Don't bother, you won't understand them'."
所以我問醫生, 我是不是能看一下相關的醫學論文? 醫生說 : "不用了,我想你也看不懂。"

    如同羅倫佐的父親一樣,當像白血病這種疾病來到家庭的時候,相信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想要去了解,從而儘量去幫忙。但是這些相關的知識要如何取得?

    Be The Match是美國骨髓庫的宣傳單位,他們在2012年完成一套系列影片,Super Sam vs. the Marrow Monsters,是針對小朋友患者而製作的。除了有英文版還有西班牙語版。很棒。

    系列共有五部,主題分別是: 骨髓移植介紹(Guide to BMT for Children)兩部,致病患( Patient Feature)致家長( Parent Feature)致家人( Sibling Feature) 各一部。

    因為是給小朋友看的,所以翻成<山姆超人大戰骨髓怪獸>,不過實際翻譯起來,發現有些用詞小朋友說不定還是搞不懂,那肯定是我的翻譯能力有限,因此文中會附上原影片連結,希望拋磚引玉。由於Be The Match是 採用標準授權,因此我的影片採相同模式,可以自由散佈。

    當然我更希望的,是台灣也有一部這樣的影片。對這些小朋友應該會有一點幫助。

    因為,會生這種病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乖;這種病它只是突然冒出來,就是這樣而已。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