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兩歲的いろ葉(色葉)小妹妹,被診斷出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幸運的,大她四歲的哥哥 ケソタ(Kenta),與她的HLA相符,可以進行移植。
影片中,哥哥ケンタ( Kenta)在捐髓當天,緊張的不發一語。但為了妹妹,他還是強忍著恐懼與不安,完成捐贈。
いろ葉(色葉)小妹妹非常幸運,能得到哥哥的骨髓。但看到醫院中,仍有許多人在等待適合的骨髓,因此家人將這段影片分享出來,希望能鼓舞更多人參與捐髓救人的行列。
2011年2月,兩歲的いろ葉(色葉)小妹妹,被診斷出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幸運的,大她四歲的哥哥 ケソタ(Kenta),與她的HLA相符,可以進行移植。
影片中,哥哥ケンタ( Kenta)在捐髓當天,緊張的不發一語。但為了妹妹,他還是強忍著恐懼與不安,完成捐贈。
いろ葉(色葉)小妹妹非常幸運,能得到哥哥的骨髓。但看到醫院中,仍有許多人在等待適合的骨髓,因此家人將這段影片分享出來,希望能鼓舞更多人參與捐髓救人的行列。
每天早上,當郵差送信的時間快到時,七歲的韋羅妮卡(Weronika)總是挨在她家的窗邊等待著。
波蘭裔的韋羅妮卡,現在住在依利諾州。正當上學年紀的她,去年四月確診為罹患白血病,第一階段必須每周要進行化療,為了避免感染,因此她沒再去學校上課。但韋羅妮卡仍在家中繼續學習,以期跟上學校進度。
學校老師也常轉寄一些校內師生準備的禮物與信件。媽媽發現一件奇特的事。韋羅妮卡不太熱中於拆開禮物,她最喜歡的,是打開寄來的卡片。雖然卡片中滿是童言童語,她卻非常喜歡,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她還不准媽媽丟掉任何一張。
這篇文章是針對[轉文08]骨髓週邊血幹細胞捐贈完整記錄篇而寫的。可能很多捐贈者在捐贈之前,都看過這篇。因為無名小站已經關閉,對原作者不會造成影響,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為了怕大家失去耐心,所以先說結論。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數年前已在花蓮聘請專任護理師,專門負責照料捐贈者。下面文字,出自2009年12月經理人月刊(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238)。
而我們有位2010年的捐者,已經在心得分享中,把她的芳名透露出來了,她叫做桂枝。
好啦,我知道有圖有真相,直接放影片
對於白血病,我們大都是由電視電影,或是由相見歡這種活動而窺得一二。前陣子,大陸播放了一部《不棄的新生》- 中國白血病人信念實錄 。攝製組歷時7個月,走訪了62個白血病家庭,通過鏡頭記錄白血病人的真實狀態,向大眾傳遞不棄的信念。
這應該是目前華人中,唯一一部講述白血病人信念的公益紀錄片,也是迄今為止在血液病領域參演患者最多最真實的專題片。
美國Be The Match也有類似的影片,但是是針對兒童患者,影片名稱叫《Super Sam versus the Marrow Monsters》
週邊血捐贈 Aug 12 2013
原來說狀況不佳的受贈者情況好轉,
於是6月底就到嘉義大林的慈濟醫院去捐贈週邊血,
這一篇要來紀錄一下整個週邊血的捐贈過程。
以往的骨髓捐贈是全身麻醉,然後從腸骨(我也不知道腸骨在哪)抽出骨髓液,因為全身麻醉有風險,又要從靠近脊椎的地方插針,讓很多人不敢捐贈。現在有了週邊血造血幹細胞的捐贈方式,先把血液抽出來,經過機器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後,剩餘的血再輸回去自己體內,不用全身麻醉也不用在腸骨插針,風險算是大大降低了。我這次就是採用週邊血捐贈的方式。
首先在初步比對吻合之後,會有慈濟的骨髓捐贈小組志工跟你聯絡,要先經過抽血、健檢的程序以確認吻合及身體狀況可以捐贈。我是2月初接到志工的電話,隔天就去抽血,3月底健檢,本來排定的捐贈時間是5月底,所以大概隔了三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