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因為有你 |
(本文出自慈濟月刊 481 期) ◎撰文/邱淑絹 |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十三周年】 「人類最高尚的美德, 是把自己身上的東西跟別人分享。」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屆滿十三周年的 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侯勝茂的致詞, 寫實了台灣一千一百九十二位捐贈者的大愛懿行。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自一九九三年成立迄今, 匯集超過二十九萬四千七百多筆志願捐髓者資料, 及八千多筆臍帶血; 受贈病患分布在二十五個國家或地區。 這些數字無聲地說明了, 台灣是個以愛為寶的島嶼。 二○○六年十二月二日, 四對移植滿兩年的捐受髓者在台北相見…… 捐贈骨髓,對現今四十五歲的劉德財而言,是人生扉頁裏如影隨形的印記 ,在偶爾記憶升起時,給他點滴甘醇的如實經歷。 一九九五年的母親節,他騎車出去買蛋糕為母親慶祝,遇上慈濟志工舉辦 捐髓驗血活動,而被邀請抽血建檔,成為慈濟骨髓資料庫中的一員。往後 的日子,這事就如存放於抽屜中的捐髓卡,偶在主人拿取證件時見光一下 ,更多時間是歸於平淡中的靜然。 十年後的二○○四年初,一通電話敲開了靜默,將劉德財隱在甕底的往事 拉拔出來。他被通知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一位血癌患者配對上, 需要再次抽血複檢。 時間過去太久,當下劉德財存著戒心:「我以為是詐騙集團打來的。」然 而詐騙集團不可能約在捐血中心見面,這使劉德財卸除戒心,依約前往。 由於自己不是唯一相符者,抽血後,他又將此事歸入忙碌的沉寂裏。兩個 多月後,幸運之神來敲門,他是和患者最相符的一位。思及對方的苦,他 慨然答應捐髓。 然,那才是難題的開始。同處一個屋簷下,擔心他身體健康的太太,和他 冷戰了起來。「她不說話,我還是要跟她溝通。」劉德財以將心比心的心 情勸太太:「我是家庭經濟支柱,您擔心我倒下去;若那個人也是他家庭 的經濟支柱呢?」 太太最終尊重了先生的意思,在劉德財將到花蓮慈院抽髓的前晚,還特別 為他準備好衣物,教劉德財的捐髓之旅充滿暖意。 ◆三年來很想知道的事 一般人對捐髓多是陌生而懵懂,踏進花蓮慈院大門,劉德財好生緊張:「 因為不曾經歷這樣的事,也沒聽過朋友有此經驗。」 那天,另有兩位捐者也來報到,其中一位女孩來自台中,她的出現為劉德 財灌注了信心。「她二十幾歲都不怕了,我四十幾歲怕什麼!」三位捐者 約定抽髓時同進同出──在手術室門口齊聲而跑;甦醒後,也在手術室門 口揮手招呼,再各自回病房。 手術後平躺八小時壓住傷口,劉德財感覺很不習慣;但比起台中女孩因麻 醉而嘔吐,劉德財仍為自己強健的身體感到安慰。捐完髓回家,第二天就 回到工作崗位。 那一年,他反覺身體狀況變好,也期待接受他骨髓的人,有相同的連結反 應;每想起一次,就會在內心凝繪一次對方的輪廓,「應該是三十幾歲的 男生吧……」劉德財想。 二○○六年十二月,在台北慈濟醫院國際會議廳上的「相見歡」,終於讓 劉德財遇見兩年多來始終想著的有緣人。當二十三歲的劉漢鈞出現眼前、 送上致意的擁抱時,劉德財抒發了未曾消褪的關切:「抽髓一個多月後, 我又被通知捐一次淋巴球,很為你擔心;最想知道的是您的身體狀況!」 「一切還算順利。感謝您這位恩人,我不會把自己當病人看待!」劉漢鈞 說。 ◆因為有他,我才能站在這裏 二○○一年,劉漢鈞因臀部長瘤化膿開刀,卻發現傷口不能癒合,而被檢 驗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家陷入落寞愁雲。「當初聽到血癌,好像 無藥可救的感覺,」曾經內心悽楚的劉媽媽說:「當哥哥唯一的兒子和漢 鈞配對不成時,我就想若有多生幾個就好了。」 四次化療後,醫師建議骨髓移植。向慈濟骨髓資料庫申請配對;半年後, 他幸運地和捐贈者劉德財牽起骨髓因緣,一家人的感恩點滴在心:「如果 沒有他捐骨髓給你,你現在無法站在這裏。」站在台上的劉爸爸說:「你 不只是我的孩子了,也是慈濟的孩子!」 初發病時,劉漢鈞坦言難以接受;經過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他用意志力走 了過來:「看到他們辛苦地為我做那麼多,我自己也不想放棄。那段期間 曾經有生氣或溝通不良的事,希望父母及朋友可以體諒。」 「自己抽過骨髓做檢查,很苦;知道他要抽那麼多捐給我,真的很感恩! 」劉漢鈞說:「是怎樣的動機讓劉先生如此勇敢?教我佩服和感激。」 劉漢鈞的爸爸是退休榮民,以開計程車為業;母親在電子公司上班。劉漢 鈞接受骨髓移植後,便由視障的阿姨照顧;阿姨有感於陌生人對姪子伸援 相救,也告訴志工她的心願:「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可以捐贈其他器官 。」如此心願,在真實地拿到器官捐贈卡時,她才覺心願踏實。 捐者有情、受者有心,是劉德財和劉漢鈞一家,沒有因病而困的思惟。 ● 「劉德財先生平日工作很忙,但要捐髓時跑第一,連抽取自備血也自己去 。真是典範!」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說。 劉德財的店開在大馬路旁,每見有神情慌張、或在田裏踩了一腳爛泥的老 人,都會上前協助;二十多年來,協助七位走失的老人找到了路回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他也擴及了人之幼。劉德財小姨子癌症往生 、先生也病逝,留下才周歲的稚女;他收養了這個姪女,現今已是小學二 年級。「不過是多一個人吃飯而已,沒有什麼。」劉德財淡淡地說。 「他有愛心,又熱心公益。」陪同前來相見歡的志工溫玉琴分享:「他是 社區巡守隊,晚上要去巡夜;下大雨也穿著雨衣去清排水溝。」志工古素 梅見了他的熱心,邀請參與慈濟;成為會員後有機緣捐髓,精進的他更利 用假日做環保,為社區環境付出。 一旁安靜的父親,道出對兒子的驕傲:「兒子捐髓時,怕我擔心不讓我知 道;我們其實不會擔心,第二次要捐淋巴球時,我們夫妻倆還陪他去花蓮 。」 是啊!何需擔心呢!一個內心極盡善念的人,終究會有福運跟著他。 ................................................................................................................................ 生命交映的虹彩 看到受贈者健康,捐贈過程中的小小不便, 已成為溫馨回憶; 更樂意分享這彩虹般的人生經歷。 因為生命無價,醫界不斷研發新的醫療方法;捐贈造血幹細胞的方式,除 了傳統的抽骨髓,現今又多了採集周邊血、臍帶血方式。台中的許致民, 即是採用周邊血方式捐贈幹細胞。 憶起在宜蘭抽血、加入志願捐髓者那天,他回到家歡天喜地對爸爸說:「 我今天比中第一特獎還高興!如果能與血癌患者配對上,就可以救人了。 」 這樣的話回響在腦海裏七年,一通配對成功消息的電話,將他的記憶敲醒 。 「有沒有危險?」是許爸爸聽到後第一個反應;然相信專家、相信專業的 他爽快答應,成就孩子的心願。 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要先施打生長激素將幹細胞分離至血液中,再以類似 捐血的方式採集。許致民前後共接受四針,雖然要忍受類似感冒的副作用 ,但他不以為意,繼續鍛鍊體能,將身體保養至最好的狀況,因為他堅持 「要給受髓者最好的。」 二○○四年二月,許致民由父親陪同到大林慈院捐贈。當醫師將針頭插入 許致民手臂那一刻,父子倆都略顯緊張;坐在收集椅上度過三個多小時, 許致民甘之如飴:「能救人一命,這小小的不便不算什麼。」 收集到的幹細胞立即送到花蓮慈院,移植到病患吳漢隆體內。 今年二十八歲的吳漢隆,憶起剛退伍時,因為腹脹、疼痛到醫院檢查,跑 了多家醫院,疲於奔命後被宣告得了「慢性白血病」。全家對此病不甚了 解,以為住院治療幾天就會好,直到醫師建議做「骨髓移植」,他們才了 解嚴重性。 還沒來得及處理內心的恐懼,吳漢隆就得接受接踵而至的化療,全家人更 是惶恐,全去做了配型檢驗,卻無相符者;在上海的姊姊更向北京骨髓資 料庫尋求配對。 吳媽媽看到大愛電視台骨髓捐贈相關報導,決定將吳漢隆轉到花蓮慈院治 療。經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尋尋覓覓,吳漢隆的生命線和許致民的相 連了起來。 ◆不負眾望度過難關 相見歡時刻,頭髮微白、還戴著口罩的吳漢隆,打趣地對許致民說:「終 於看到你了,原本以為捐贈者是位女生。」 「很高興看到您健健康康的。」被吳漢隆逗笑的許致民說:「有時我爸會 問:受髓者是男的還是女的?是那一國的?我實在不知道。」 兩年來彼此牽掛著對方,吳媽媽說:「我們一直跟高瑞和醫師討著要相見 歡。」 身為吳漢隆在花蓮慈院的主治醫師,高瑞和也來到相見歡會場共享喜悅: 「我期待這一刻很久了。」摟著吳漢隆的肩膀,彷彿摟著自己的晚輩般: 「醫療過程中,其實有幾次相當的危險;但醫療團隊非常合作,總算度過 了難關。」 看到病患能健康走出醫院,高瑞和相當感動:「他在移植病房時,我都跟 他說:『你是主角,我們只是搖旗吶喊的配角而已。』他果然不負眾望。 」 「要感謝高醫師,也要感謝許先生捐髓,」聽著大家互吐內心話,吳媽媽 感慨道:「本來感覺沒什麼希望了。若不是親眼看到醫療團隊的用心,實 在沒信心繼續堅持。」 「高醫師就像我爸一樣。」外型活潑的吳漢隆說:「和許先生一樣,原本 大家都不認識,卻如此關心我。」 「這是一個緣分,是我生活中的一個插曲。」外型憨厚乖巧的許致民則說 :「從被通知配對成功直到現在,就像我人生多出來的一道彩虹。」 而這彩虹偶爾會被點亮。遇有配對上的捐者有疑問,儘管在新竹科學園區 工作很忙碌,他下班後仍會趕去為捐者解說。「周邊血捐贈的方式很簡單 ,就像捐血一樣,針插進去後就沒事了!」 十三年前,還是高中生的許致民曾到花蓮慈院做志工。有愛心的他也是個 孝順的孩子,許爸爸說,妻子往生多年,他和兒女相依為命,「我獨自扶 養孩子雖然辛苦,但他們懂事又乖巧,是我最大的安慰。」 縱然往生的媽媽,無法和自己分享捐幹細胞的喜悅;然現已結婚、將迎接 新生兒出世的夫妻倆,決定將孩子的臍帶血捐出幫助需要的病患,讓髓緣 綿延下去…… ................................................................................................................................ 媽媽不哭 孩子剛生病時,她天天都哭; 領悟到這對現實沒有幫助, 轉而積極勇敢地幫助孩子釋懷、接受治療。 十多年前,沈建雄還是個高中生,在學校附近看到「捐髓救人、無損己身 」看板,震撼著他年輕善良的心,而停下腳步抽血建檔。十年後,當慈濟 志工通知他,有人需要他的骨髓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心情篤定。「 前面已有七百多例做過,沒什麼好擔心。誰曉得以後還會不會有這機會! 」 對捐髓不太了解的父母,本來心存猶豫;唯心意堅定的他認為,只要病患 有需求,仍得去做該做的事。這心念感化了父母,由媽媽陪往花蓮慈院完 成人生中的重要使命。 這使命藉由骨髓幹細胞的傳遞,將他的愛心輸進洪偉哲身裏,喚醒沉睡中 的生命。 洪偉哲就讀高一那年,因腹股溝長瘤而發燒不退;接著右膝蓋和左腳背痛 ,到台北大醫院深入檢驗,才發現淋巴出了問題,判診為「淋巴性白血病 」。 緊接著的化療,和需要持續兩年的藥物治療,讓洪偉哲一家了無生氣。「 兒子一向健康,八十公斤的體重,這麼會得這種病?」洪媽媽難以面對這 個事實,「他住進醫院後,整整一個星期,我每天晚上都哭。」 然而瞧見孩子把自己悶著,讓洪媽媽試著轉換心情:「我不能這樣。傷心 難過對兒子一點幫助也沒有。」 住院期間碰到其他患者的父母,洪媽媽積極請教,並請來開導孩子。漸漸 地孩子釋懷,接受自己的病、接受治療。 主治醫師向慈濟申請骨髓配對,約半年,洪偉哲的生命即和沈建雄緊緊牽 繫一起。 ◆只是舉手之勞 相見歡時,見著還戴著口罩的洪偉哲,高魁的男兒沈建雄,也不禁掉下眼 淚。那是牽掛已久的一分疼惜,「真的希望他身體能夠更好一點。」 「我的血型是O型,受髓後變成AB型。真的很感恩您!我今天能站在這 裏,是您的愛心及骨髓,讓我有重生的機會。」洪偉哲向沈建雄說著。 洪偉哲原本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爸爸,放下工作全心照顧孩子,於此時刻他 把功勞歸於他人:「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恩。有這麼些默默耕耘的社會人 士、還有慈濟志工的大愛,幫助著我們。」 多年來為孩子病苦煎熬的洪媽媽,也破涕為笑地說:「看到捐者這麼開朗 、強壯,相信我的孩子一定可以恢復得更好。」 洪媽媽坦言孩子生病後,她更懂得去關懷別人:「別的孩子有同樣情形的 ,我也會去幫忙開導。」 看著令人欣慰的成果,沈建雄謙虛地說:「當初自己只是抽個血,多些機 會給人比對而已;最主要是志工們用心付出,讓我很感動……有慈濟,就 有生命。」一旁的沈媽媽忘了當初那分憂心,也感染了孩子的謙虛與喜悅 ,她說:「我們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 重病時的減重計畫 還只是國中生,生了病很堅強,不吵不鬧; 知道體重愈重、捐者要抽的骨髓愈多, 他進行了減重計畫。 慈濟志工樂於助人,得遇捐髓付出的機會,更義不容辭地配合。居住高雄 的慈濟委員蔡雅惠即是。 已記不清何時加入慈濟骨髓資料庫,「那是在高雄中山體育館的一場義賣 ,剛好有捐髓驗血活動的攤位。」媽媽是資深慈濟醫療志工,心意單純的 她因媽媽的勸說而加入,她沒想到有天竟會配對成功。 二○○二年底,身在大陸的弟弟率先被通知配對相符,然無法回台灣接受 健康檢查;一週後,這機會落在蔡雅惠身上。雖然驚訝,但她也覺與有榮 焉:「志工問我願不願意捐?我當然很高興地答應了。」 蔡雅惠的捐髓過程,由也是關懷小組的媽媽全程陪伴。多了分母愛的骨髓 ,流至才十幾歲的葉育辰身體裏;相見歡時,葉媽媽見了蔡雅惠即抱著她 痛哭。 葉媽媽哽咽著說:「剛知道兒子的病,只覺青天霹靂。」那是二○○二年 八月,葉育辰的皮膚一經碰觸即瘀血不散,多處就醫都被當成感冒來治療 。約半年時間,他肝臟及脾臟腫大,白血球上升至四十三萬,至終被診斷 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送進加護病房。 化療及骨髓移植,就在他十六歲的年輕生命中插隊了進來。本是資優班的 國二學生,因此轉至普通班。 經過HLA配對,二○○二年十二月配對成功的他,獲得蔡雅惠的骨髓相 贈,然移植過程並不很順利,排斥現象令葉育辰敏感地問媽媽:「我會好 嗎?」 ◆悲傷過後看見希望 然他好了。由著父母帶領,來和蔡雅惠相見。「真的很感恩您!」面對蔡 雅惠,不多言的葉育辰道出感激,也驚奇著血型變成和蔡雅惠相同。 「他生病時很堅強,都不會吵、不會鬧的。」葉媽媽說,育辰是個貼心的 孩子。生病後在家人悉心照顧下,他體重由五十公斤增至七十公斤;要做 骨髓移植,他進行了減重計畫,「我聽醫師說我的體重愈重,捐者要抽的 髓就愈多。我不忍心。」 葉育辰是長孫,從小備受呵護;生了病,全家的心情都跟著他兜轉,阿姨 看在眼裏更難過在心:「他很可愛,我下班後都想趕快回來帶他。聽到消 息時,我們抱成一團痛哭。」 曾經葉媽媽感嘆:「上天為什麼如此不公平?」而今葉育辰骨髓移稙成功 ,戰勝了病魔,曾經悲傷的阿姨,感恩中有分歡喜心情:「看到了希望! 」 「也要感謝照顧他的中國醫藥學院巫醫師,」葉媽媽補充著:「他若聽孩 子有狀況,走路就垂頭喪氣;聽到情況好轉,走路就變得很輕快。」 葉育辰的父母早年做夜市生意,九二一後景況不佳,改做臨時工。雖然由 慈濟補助醫療費用,然貧瘠之家行善不落人後,全家是慈濟會員,阿嬤更 是守護大地的環保志工。 捐髓後,蔡雅惠也培訓成為慈濟委員,遇有配對相符的捐者疑慮時,即現 身解說。相見歡當天,身著慈濟委員旗袍的她莊嚴美麗;看在葉育辰的阿 姨眼裏,寬心地說:「當初若知道捐髓者是慈濟志工,就會更放心了!」 ................................................................................................................................ 【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心路歷程】 和生命對話 ——專訪總幹事陳乃裕 ◎撰文╱邱淑絹 慈濟骨髓資料庫走過十三周年, 成就無數捐髓者和受髓者間生命的連結。 從召募志願者、勸捐到對捐贈者的陪伴及受髓者的關懷, 無不是他們用心牽連出緊密聯絡網。 一路走來,有他們不為人知的心情點滴和心路歷程, 伴隨在日夜交替的季節,靜默地發光。 他們將這分成果,歸於充滿愛心的捐贈者, 也將這分關切,施於無助的受髓者身上。 問:十三年來,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召募不少志願者、關懷不少捐受髓者, 一路走來的心情? 答:關懷小組的成立,是因為骨髓捐贈的需要;也可以說,社會需要這分 愛。 記得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由慈濟配對的第一例非親屬骨髓捐贈,捐 髓者是在父母親不同意之下捐的。那時,我們才了解原來不是抽十西西的 血建檔後,工作就完成了;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因此建立起關懷團隊 。 最初工作很單純,就是在社區裏關懷捐者;後來發覺捐者在醫院抽髓時需 要陪伴;繼而注意到病患也要關懷;近年又加入臍帶血募集等工作。從單 一到多元,每一階段的困難度都相當大。 好比說,向初步配對成功的人勸捐時,有親人不同意的,有自己會害怕、 拿不定主意的,也有公司老闆不給假的……小組如何和他們溝通尊重生命 、搶救生命的意義,這很重要。 若志願者同意後,需要健康檢查、備血等;也有捐髓者不願讓家人知道, 因此由小組全程陪伴抽髓、術後照顧、燉補品。此外,捐者遍布全台甚至 海外,每個地方都需要有人關懷……僅是關懷捐贈者,就有這麼多事情要 做,所以要非常有耐心,用心而誠懇地和他們互動。 至於病患方面,家屬往往更需要陪伴。有些時候他們哭,我們也忍不住哭 ;他們今天好一點了、笑了,我們也陪著他們笑。更經常的是,在沒有希 望之中,還要給希望——有時候連我們都會自問希望在那裏?因為,並不 是每位病患都能配對上。但在沒有希望之中,我們還是要為他們打氣,讓 病患和家屬心裏有依靠。 許多病患要住院、出院都會打電話跟我們講,把我們也當成親人。有位捐 贈者說:「有慈濟就有希望。」顯見社會很需要這分愛、這分關懷。 十三年來,縱然環境變複雜了、多元了,面對的挑戰更大了,但小組仍將 這重擔挑起;每一位成員所做的努力,都值得肯定。 問:關懷小組的工作多元又困難,您也不只承擔關懷小組而已,時間上如 何安排? 答:這個工作是和生命對話,沒有時間也要找出時間。例如臍帶血捐贈的 收集,常常要三更半夜出動。 曾有臍帶血捐贈者說,她捐臍帶血還有個目的,就是慈濟委員會去陪伴生 產。原來,有慈濟委員在身旁,她們會很安心。所以,我們要更努力! 還有要遵守規範和原則,例如不能讓捐者因為捐髓而引起家庭問題等,這 都要步步踏實去付出。圓融很重要,因此很多事必須親自走到、做到、盯 到,而且要如法,出一點差錯就不圓滿。 問:是否曾有讓您舉步維艱,退縮地想這次就算了的情況嗎? 答: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會說服自己不可以這樣。有很多事情是很難沒 錯,像被人家趕出來,被人家罵、拍桌椅呀!我們還是要去面對。不過, 有時很安慰的是,他們批評完後,也會體諒慈濟的用意是好的。 慈濟建立骨髓資料庫就是希望愛病患、搶救他們的生命;所以那不是個人 的事情,是社會群體的事情。我們個人遇到的難處,就得將它拋開。 問:十三年來在這些狀況下走了過來,您所找到的成就感是什麼? 答:那是種踏實感,不是成就感;我們是步步踏實做。 誠如有位志工說,做慈濟是福氣,能推動骨髓捐贈更是福中之福;因為關 懷的每一位個案,都是在跟生命對話;當你看到一個人求「生」是這麼困 難,就可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何等需要被尊重。 問:「生命」兩個字,就是維持您走下去的動力嗎? 答:是的!所以我說「使命感」,就使用生命的感覺。在做之中,就是在 使用自己的生命;而使用生命時,對方的生命也在和我們互動。那種感覺 就是促使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問:您對關懷小組的期望是什麼? 答:推動骨髓捐贈,是慈濟一大腳印,有很重要的意涵。 因為骨髓捐贈,讓世界看到了台灣。世界很多骨髓庫及當事人,受到台灣 慈濟骨髓捐贈的感動,因此給予重視。例如國際骨髓學術研討會是很多國 家爭取舉辦的,我們一年之內就辦了兩次;原因就在於此。 關懷小組需要努力的,不僅量要提升,質也要提升,包括宣導等。我想有 八個字可講,就是——「無時不做」去投入,和「無孔不入」去宣導;只 要有一個人還不了解骨髓,就表示我們努力還不夠。 問:「無時不做」和「無孔不入」,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 答:這是一個目標,大家一起來努力。很感動、感恩的,是我們這個團隊 任勞、任怨、任罵、任搓、任揉,仍能懷抱大愛繼續往前走;因為慈濟愛 每個生命,我們也要去愛。 上人眼中也沒有「困難」兩個字。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那一樣不 是困難重重?但仍然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呀! 問:在您的想法裏,關懷小組在捐受髓過程中的角色是? 答:花蓮慈院高瑞和醫師說:病患才是主角。但有病患、有專業醫師,若 沒有骨髓資料庫、沒有捐贈者,也愛莫能助。 還好慈濟骨髓資料庫把這塊補足了。在我看來,病患何其不幸罹患了白血 病,但又何其有幸有骨髓資料庫;病患何其不幸因為要找到捐者實在不容 易,又何其有幸就算捐者在天涯海角,關懷小組也會盡最大努力去尋找。 再大的困難,我們都期望能克服。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圓滿任務,再怎麼 努力也沒辦法時,就只能把「髓緣」變成「隨緣」。 問:慈濟代表亞洲和美國、德國及韓國等骨髓資料庫建立全球資料網絡, 關懷小組今後是否面臨更多挑戰? 答:以前捐者和病患的關懷主要集中在台灣,現在建立全球骨髓資料庫連 線,許多國家的病患也會來找尋生機,小組工作層面擴大、需要關懷的個 案將會更多。但我想成員們鞋子都穿好了,只要有一個生命的責任在,我 們都會全力以赴;期許只要慈濟人走得到的地方,都能關懷得到。 目前的計畫是,和海外慈濟分支會多溝通,可能的話,在當地成立關懷小 組,當然也需要更多人來參與。 問:關懷小組一直在關懷別人;身為關懷小組總幹事的您,如何關懷小組 成員? 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小組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不是一般人所 能了解。之前曾聽小組成員講,我們要不要也來成立一個關懷小組的關懷 小組?因為有時碰到非常棘手的個案,或努力關懷的病患往生了,真的會 很洩氣。 所以我常去和他們開會、打氣。有時也請他們明白,成功不一定是個人努 力,有可能是捐受髓雙方的因緣;若是不成功,也不盡然是個人努力不夠 。要常安慰他們,鼓舞他們鞋子穿一穿、鞋帶綁一綁,趕快再繼續努力向 前走! ................................................................................................................................ 【三大洲骨髓庫形成聯絡網】 提供全球血液病患更快速、準確配對機制 ◎撰文/邱淑絹 攝影/林炎煌 因為骨髓,世界看見台灣。十二月二日,在台北慈濟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 的「捐者配對與造血幹細胞移植學術研討會」中,包括美國、德國、韓國 、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學者及醫療專業人員齊聚一堂,進行了一場幹 細胞與生命的對話。 議程中,連結全球三大洲的骨髓配對機制也正式啟動。慈濟骨髓資料庫代 表亞洲,與全球最大的美國骨髓庫(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NMDP),及第二大的德國骨髓庫(Zentrales Knochenmarkspender-Register Deutschland, ZKRD)結成全方位聯絡網 ,骨髓資料累加超過一千萬筆;將以最先進的檢驗技術配合高科技資訊系 統,為全球血液病患提供更快速、準確且多元的非親屬捐贈者配對機制。 對台灣血液病患而言,從原有的二十九萬筆骨髓資料大幅增加為一千萬筆 ,是一大福音;全球亞裔病患也能因此機制而獲得更多的希望。 德國骨髓庫總裁卡漢茲.慕勒(Carlheinz Muller)博士談到,骨髓幹細 胞移植,取決於捐受者雙方人類白血球抗原的高度配對,而迄今全球沒有 任何國家可以建立極度有效的資料庫,「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骨髓移植,捐 受髓者是身處於不同國家。」 慕勒博士強調,十五年前,德國的骨髓移植案例中有將近九成捐者來自其 他國家;而今雖資料庫已近三百萬筆,仍有十至十五個百分比的捐者,需 從德國以外的國家尋找。 「相對地,也會有亞洲的病患,需要其他國家如歐洲及美國的捐者;所以 聯絡網將扮演歐洲和亞洲之間一個重要的互通角色。」他說,歐洲骨髓庫 裏的亞裔人士居少數,如今和已有規模的慈濟骨髓資料庫形成聯絡網,是 將彼此的愛心拓展至全球的一個路徑。 同樣地,擁有六百萬筆資料的美國骨髓庫,也需要來自台灣捐者的協助。 美國骨髓庫的生物資訊資深經理馬汀.梅爾斯(Martin Maiers)博士表 示:「美國有很多亞裔人口,或者他們的親戚和祖先移民自亞洲,在無法 找到人類白血球抗原相符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是向亞洲的骨髓庫尋求配 對;而慈濟正是主要來源。」 梅爾斯博士說,透過全球網絡,美國病患更容易從台灣找到捐者。「相對 地,台灣的病患也能從美國資料庫找到捐者;這將形成世界骨髓幹細胞捐 贈的新里程碑。」 ● 研討會期間,韓國骨髓庫(Korean Marrow Donor Program, KMDP)亦和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簽立合作約定。韓國骨髓庫總裁金東集(Kim Dong Jip)醫師表示,韓國骨髓庫共有九萬筆資料,一九八三年以來全韓進行 約八千例移植;首都首爾(Seoul)的聖母醫院(St. Mary Hospital)案 例累積有兩千五百例,其中一百多例由慈濟跨國捐贈。 金東集研究血液疾病三十五年,二十年前進行首例骨髓移植;他認為血癌 病患要有骨髓才能活下去,而那不是靠醫者的研究或知識所能達成。他坦 言目前韓國骨髓庫的資料太少,骨髓捐贈風氣仍沒有打開;以往家庭女子 眾多,親屬間配對還有點希望,而今社會多是小家庭,親屬間配對愈來愈 困難。 「過去在韓國治療白血病患,真的有心無力的感覺。沒想到慈濟的骨髓資 料庫這麼豐富,覺得很有希望!」造訪慈濟及參加研討會兩天來,七十歲 的金東集表示相當興奮,他期待和慈濟簽約後能提高配對率,彼此之間有 更活躍的合作。 ● 除了促進捐贈者的搜尋及配對外,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臨床醫學暨研 究組」,也致力於幹細胞的研究。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我們 一直在拓展幹細胞所能應用治療的疾病,如腦部疾病;國外也有研究利用 幹細胞來修復心臟疾病的;另外幹細胞也可能應用到糖尿病、肝臟疾病、 骨質疏鬆等人體退化疾病。」 十三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搶救生命的腳步上步步踏實;幹細胞研 究的領域,也可望有更寬廣及深入的發展,努力邁步向前,點燃人間更多 的美善與大愛。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小計】(統計至2006.11.30) ■志願捐髓者 294,771人 ■移植人數 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1,192例(國內366例、國外826例) 臍帶血幹細胞移植:24例(共7個國家) ■累計尋求配對病患 15,931人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