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


牽起希望的兩端

◎邱淑絹、杜紅棗

那年的「相見歡」,兩個有著相同骨髓的十八歲孩子聚首,
雙方父母和他們一樣激動擁抱在一起的剎那,台上、台下熱淚奔流……
關懷小組牽起了兩家的手──
在他們的「做媒」以及全程陪伴、全人照顧、全家關懷下,
兩家人得以繼續編織出真善美的生命樂章。




十月中旬東海岸花蓮的靜思堂裏,來自全省各地的骨髓關懷小組志工,齊
聚在國際會議廳中,專注地聆聽著各項幹細胞捐贈講座;他們穿著同樣的
衣服,梳著同樣的髮型,朝著同樣目標,孜孜不倦地學習著。

骨髓捐贈關懷之路已經走了十年,志工們以毅力和行善的堅持,持續精進
前行。



上人心願 我們實現


一九九三年秋天,證嚴上人悠悠踏上行腳的旅程;衲履足跡下,深藏著救
度生命的懷想──留美學生溫文玲罹患血癌,無緣自親屬中找到免疫基因
相符者來救命;而台灣像他這樣等待有緣人救命的血液病患,實在不少。

「上人不忍見生命輕易地消失,有意承擔起建立骨髓資料庫的大任,所以
一路行腳開示中,都會徵詢大家的意見。」當時在場的林雪珠雖對骨髓捐
贈不了解,卻和大多數志工一樣,發願支持上人建立骨髓資料庫。

三天後,慈濟在彰化八卦山的淨山活動裏,臨時加入一場骨髓捐贈宣導。
「上人一說要做,我們馬上行動。」當時籌辦這場驗血活動的中區志工蕭
惠特和鄧春治說。

鄧春治馬上針對志工開辦捐髓說明會,蕭惠特趕到台北邀請台大血液腫瘤
科醫師陳耀昌到場解說。身為慈濟台中分會醫務室志工的林雪珠,理所當
然地成為工作人員,「那時我們都不了解骨髓,但是上人說要辦,我們相
信他、也支持他。」

慈濟有史以來首場的驗血活動,獲得八百四十位大眾支持,讓「慈濟骨髓
資料庫」成形了。「八百四十個,我是其中一個哩!」眾人瞬間的愛心集
結,十年後的今天林雪珠回憶起來仍難掩興奮。

上人那次行腳至新竹地區,已聽聞此訊息的新竹志工曾碧玲,率先取得兒
子、友人等七人加入資料庫的承諾;同年十月底,慈濟第二場於台北分會
舉辦的驗血活動裏,曾碧玲成為資料庫的一員,並承接了骨髓捐贈的文宣
負責人,「我想第一天就能募到七個人,應該很容易,就承擔下來了。」
曾碧玲說。

和林雪珠、曾碧玲有同樣單純想法,而率先擁護資料庫成立的,還有台北
的王靜慧、宋秀端;高雄的許雪娥,及花蓮地區的彭勳君、林惠美夫婦等
;他們一致的理念是:「上人的心願,我們用行動支持。」



走入人群 號召捐髓


這些抱持單純想法、立願跟著上人推動骨髓資料庫成立的志工們,從此和
骨髓捐贈關懷之路結下不解之緣,馬不停蹄地奔走宣導,只期望有人肯聽
取解說,進而加入救人的行列。

說起這段歷程,志工有著各自的甘苦談。

曾碧玲回憶:「我們早晨到學校的朝會,傍晚到漁港,晚上則到休閒的文
化中心;街頭、鬧區、營區等都去。」十年前,人們還弄不清楚什麼是骨
髓捐贈,甚至有人認為捐骨髓會導致「不孕」、「殘廢」等嚴重後果,志
工們因此還被罵過「無聊」。

王靜慧則從親友開始,繼而帶動慈青向社會大眾解說。「我們一群人去人
家門口宣導,有時還沒開口就被趕走。」但他們堅定信念──路被擋了,
就換一條路走;碰到不予理會的,再換一個地方。「我們每天出去找,今
天沒有成果,明天繼續;明天不成,後天再來。相信總有一天會有結果的
。」王靜慧表示,當時面對困境唯一的心態,就是不能計較成敗。

高雄志工許雪娥的先生林榮宗是醫師,早期常扮演為眾人釋疑的身分。許
雪娥說:「他幫忙解說很有說服力,我們常利用公司上班前的朝會去宣導
,下班後則到學校、機關行號等。有機會就去講,有時還遠至嘉義。」

花蓮志工彭勳君和林惠美說起他們的經驗,情景仍歷歷在目。「在街頭宣
導,有人遠遠看到我們就先閃開。」但他們不為所挫,「我們請民眾填表
格後回收,再約時間到慈濟醫院抽血;只要有五、六個人,我們就專程派
車去載。」

有苦當然也有甘甜。一次到軍營宣導,適巧有位軍中弟兄得了血癌,長官
因此非常鼓勵弟兄參加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當天五百個名額很快就額滿。
那溫馨的場面,讓曾碧玲感動得哭紅了雙眼。

每當有會員到花蓮尋根,彭勳君就結合帶隊的志工做團體宣導,活動結束
後,有意願之人即到慈院驗血,彭勳君說:「當時常大排長龍,有時會員
要趕車時間有限,醫護人員忙不過來,實在很緊張。」

早期捐髓風氣尚未打開,民眾對骨髓不了解;而志工也非專業人員,宣導
捐髓首要就是加強專業知識,開辦研討會、課程講座等請專業醫護人員來
講解是最直接的作法;在邊走邊學習的情況下,也各自發展出一套宣導方
法。

在曾碧玲的經驗裏,早期他們用來宣導的海報,是請人手繪畫出簡單的捐
髓流程,弄成像廣告看板一樣,拿著就到處去說;中期手繪海報變成投影
片;而後電腦盛行,他們集思廣益作成電腦繪圖,簡明易懂。

和曾碧玲一樣,王靜慧也著重書面文宣。「早期海報文字密密麻麻的,很
多人沒耐心看。我摘錄內容寫出流程,用圖說話,還印成小冊子;這小冊
子到現在我還保留著。」

許雪娥最好用的活教材就是醫師先生林榮宗的現場解說;為支援先生,她
花盡心力收集骨髓資料,一本一本地剪貼整理妥當。北區的宋秀端為使檔
案更有系統,決心學電腦,一本本檔案用電腦打字,文采豐富;除了照片
外還有活潑的美工圖片,就像編排精美的書籍。



費盡脣舌 取得同意


慈濟骨髓資料庫在一九九三年十月正式成立。次年,配對成功的案例隨之
到來,使得志工們除了宣導工作,又增加尋找散居各地的志願捐髓者任務
,「骨髓關懷小組」應運而生。

宣導建檔,志願者只需抽取十西西血樣;配對成功,才是實際捐髓的開始
。林雪珠談到,建檔時常發生字跡潦草致姓名難辨、地址或電話號碼更改
……尋人困難度因而提高。被拒絕是常有的事;林雪珠還曾碰上父親不捨
兒子捐髓,打電話來責罵志工,甚至要告慈濟的情形。

陳東明提到勸說捐髓者家人同意的波折:「曾有位大學生願意捐髓救人,
但父親反對,孝順的他不願違背父親之意;經過志工再三溝通後,父親要
求醫師出面說明,於是李政道博士親自打電話,父親了解後才不再堅持。


宋秀端說,早期因宣導不夠,許多年輕朋友在同儕鼓吹下參與驗血活動,
配對成功需要進一步比對時,卻是一片茫然。好不容易勸說清楚,對方願
意救人一命,又遭受父母親的反對,關懷小組因此常必須登門拜訪。有時
在客廳枯坐一個晚上,乘著連續劇空檔伺機切入話題、費盡脣舌,以誠意
取得捐者家人的首肯。」

十年來志工碰到的困難,豈只三言兩語可數;但他們仍盡心盡力,花費自
己的時間、金錢,努力把捐者找到、取得捐贈同意,終而促成非親屬間骨
髓移植的歷史腳印。



這個也管 那個也管


年輕的包小姐,則讓蔡秀金像是觸摸裝了熱開水的杯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初次見面時,高頭大馬的包小姐看來非常不友善,由於一家人都過著夜生
活,白天家人需要睡覺不能找她,晚上她上班後也不容易找到人。

好不容易聯絡上,關懷小組志工見她臉色蒼白,便開始注意她的飲食,天
天往她家送營養食品;誰知道她因怕胖,營養品都讓媽媽吃了。

關懷小組苦口婆心地告訴她:「人要健康,骨髓才會有活力,營養不足會
影響血紅素,令妳救人的心願前功盡棄喔!」終於,愛心的堅持戰勝了她
的減肥計畫。

去花蓮捐髓當天,志工們一早送她上飛機時,看她還是睡眼惺忪,問她餓
不餓?她衝口就說:「笨蛋!睡覺怎麼會餓!」後來才知道,她討厭坐飛
機。

包小姐抽髓過程中,關懷小組全程無微不至地陪伴,每天三大補。在志工
的溫情下,包小姐一臉冷酷冰釋了,歡喜地圓滿抽髓手術。她在住院時寫
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受髓者,其中一段說著:「相信妳的黑暗即將遠離
,在這個世界上多了一個人的祝福……」

捐贈早期為方便患者,捐者均到受髓病患所在醫院進行抽髓,各區小組志
工找到捐者後,交由受髓病患所在醫院當地的志工照顧,形成社區關懷結
構;後期因法規問題,捐者均到花蓮慈濟醫院抽髓,形成院區關懷結構。

身居花蓮的彭勳君、林惠美因而承接了院區陪伴重責。「從第六十七例開
始,全部回到花蓮抽髓,我們常要抽出人力陪伴。」早期志工人力不足,
夫妻倆常輪流透夜陪伴,「之前一個月只有幾例,後期逐漸增加,工作量
也因而增加。」因此彭勳君夫婦在李政道博士的協助下,帶動宜蘭地區慈
濟志工加入花蓮小組運作,因而鞏固了現今院區關懷陪伴志工的紮實運作


外縣市來到慈院的捐髓者大部分由彭勳君接送,林惠美幫忙照顧、燉大補
湯。彭勳君說:「一個人配對上願意捐髓,是非常難得的因緣,所以關懷
小組都盡心盡力照顧,以促成得來不易的因緣。」

關懷小組在捐、受髓者間,默默充當起「紅娘」的角色,牽繫起兩個生命
及家庭間的深刻髓緣。「吃飯也管、睡覺也管、走路、騎車、旅遊……什
麼都管。」曾有捐髓者如此形容關懷小組志工。王靜慧表示,因為那是全
程的陪伴、全人的照顧、全家人的關懷;「所有關懷小組成員,都是以供
佛之心,溫柔善待,期待另一個生命能夠圓滿地延續下去。」



一顆心 兩樣情


一九九五年慈濟骨髓資料庫躍升為華人第一大骨髓資料庫,志工宣導、找
人……接觸對象多為捐贈者;二○○二年,骨髓資料庫改制為骨髓幹細胞
中心後,關懷對象也擴及病患。

遇有病患前來尋求配對,小組志工即主動到府關懷;評估若有經濟上的困
境,則提報慈濟基金會予以適當補助。

「鬆土蓋不起大樓,病患得把身體底子打好,才有體力接納新髓。」多了
對病患的關懷,王靜慧慢慢了解到骨髓移植的全貌,她嘆道:「整個醫療
過程很辛苦,家庭重心因病而改變,好多不可能發生的事,都在病家發生
了。」

「捐受髓者串連起來,我們看到生命的全程。捐者決定救人,患者即使走
到生命盡頭,也可以很灑脫。」和王靜慧一樣,大部分志工都認為加上受
髓者的關懷,關懷的工作才算比較完整。

林雪珠強調,捐受髓者本就是骨髓捐贈構成的基本主角,患者的心理、家
人本身的意志力,還有醫護人員的耐心、愛心和細心,以及志工的關懷陪
伴,才能圓滿這分捐髓之緣。

王靜慧說,她曾照顧一對同是十八歲的捐、受髓者。捐髓當天,捐者的母
親不忍到醫院目睹兒子抽髓那一幕,便留在家中落淚等待著孩子捐髓後的
平安佳音;受髓者的母親,則在病房外凝望著她的兒子接受殲滅療法,等
待接受捐髓者給予骨髓,迎接重生的喜悅。

「每個故事都很感人,令人動容的情節也不斷地上演著。從健檢、自備血
、抽髓、捐髓等過程,眼見捐、受髓者流著不同的眼淚,我的一顆心也化
作兩種心情,交織成一種無法言喻的酸甜喜悅。」王靜慧輕柔地說著。

在一次的「相見歡」裏,兩個有著相同骨髓的十八歲孩子,在花蓮靜思堂
聚首;當雙方父母和他們一樣激動擁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台上、台下熱淚
奔流……

捐髓者的母親說:「我感動我兒子對大愛的堅持和勇敢;我也感謝我自己
,在不捨與不忍中,仍給予孩子鼓勵及護持。」受髓病患的母親擁抱著兩
個孩子,感動得道不出任何話語,只讓淚水盡情地流著。關懷小組牽起了
兩家的手,在他們的「做媒」下,兩家人得以繼續編織出真善美的生命樂
章。





花蓮靜思堂裏,志工的研習會繼續進行著,課程排有「骨髓捐贈現況與發
展」、「周邊血捐贈講座」、「臍帶血捐贈講座」及「慈濟醫院骨髓移植
病房現況」等。慈濟骨髓捐贈已走了十年,從最初的宣導,到現今多元化
的發展,志工們也跟著一步一步吸收和成長。

講台上,講師無私地傳授專業知識;講台下,志工們專注地聆聽著講習,
期許自己未來的關懷路能更順暢。

生命的出生、生命的流逝、生命的過程,其輕重都無可衡量與比擬;正因
如此,這群關懷小組志工即便面對與自己無血緣關係之人,仍無悔地付出
,深刻踏出生命教育的點點足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