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因為有你
(本文出自慈濟月刊 481 期)
◎撰文/邱淑絹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十三周年


「人類最高尚的美德,
是把自己身上的東西跟別人分享。」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屆滿十三周年的
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侯勝茂的致詞,
寫實了台灣一千一百九十二位捐贈者的大愛懿行。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自一九九三年成立迄今,
匯集超過二十九萬四千七百多筆志願捐髓者資料,
及八千多筆臍帶血;
受贈病患分布在二十五個國家或地區。
這些數字無聲地說明了,
台灣是個以愛為寶的島嶼。
二○○六年十二月二日,
四對移植滿兩年的捐受髓者在台北相見……




捐贈骨髓,對現今四十五歲的劉德財而言,是人生扉頁裏如影隨形的印記
,在偶爾記憶升起時,給他點滴甘醇的如實經歷。

一九九五年的母親節,他騎車出去買蛋糕為母親慶祝,遇上慈濟志工舉辦
捐髓驗血活動,而被邀請抽血建檔,成為慈濟骨髓資料庫中的一員。往後
的日子,這事就如存放於抽屜中的捐髓卡,偶在主人拿取證件時見光一下
,更多時間是歸於平淡中的靜然。

十年後的二○○四年初,一通電話敲開了靜默,將劉德財隱在甕底的往事
拉拔出來。他被通知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一位血癌患者配對上,
需要再次抽血複檢。

時間過去太久,當下劉德財存著戒心:「我以為是詐騙集團打來的。」然
而詐騙集團不可能約在捐血中心見面,這使劉德財卸除戒心,依約前往。

由於自己不是唯一相符者,抽血後,他又將此事歸入忙碌的沉寂裏。兩個
多月後,幸運之神來敲門,他是和患者最相符的一位。思及對方的苦,他
慨然答應捐髓。

然,那才是難題的開始。同處一個屋簷下,擔心他身體健康的太太,和他
冷戰了起來。「她不說話,我還是要跟她溝通。」劉德財以將心比心的心
情勸太太:「我是家庭經濟支柱,您擔心我倒下去;若那個人也是他家庭
的經濟支柱呢?」

太太最終尊重了先生的意思,在劉德財將到花蓮慈院抽髓的前晚,還特別
為他準備好衣物,教劉德財的捐髓之旅充滿暖意。



三年來很想知道的事


一般人對捐髓多是陌生而懵懂,踏進花蓮慈院大門,劉德財好生緊張:「
因為不曾經歷這樣的事,也沒聽過朋友有此經驗。」

那天,另有兩位捐者也來報到,其中一位女孩來自台中,她的出現為劉德
財灌注了信心。「她二十幾歲都不怕了,我四十幾歲怕什麼!」三位捐者
約定抽髓時同進同出──在手術室門口齊聲而跑;甦醒後,也在手術室門
口揮手招呼,再各自回病房。

手術後平躺八小時壓住傷口,劉德財感覺很不習慣;但比起台中女孩因麻
醉而嘔吐,劉德財仍為自己強健的身體感到安慰。捐完髓回家,第二天就
回到工作崗位。

那一年,他反覺身體狀況變好,也期待接受他骨髓的人,有相同的連結反
應;每想起一次,就會在內心凝繪一次對方的輪廓,「應該是三十幾歲的
男生吧……」劉德財想。

二○○六年十二月,在台北慈濟醫院國際會議廳上的「相見歡」,終於讓
劉德財遇見兩年多來始終想著的有緣人。當二十三歲的劉漢鈞出現眼前、
送上致意的擁抱時,劉德財抒發了未曾消褪的關切:「抽髓一個多月後,
我又被通知捐一次淋巴球,很為你擔心;最想知道的是您的身體狀況!」

「一切還算順利。感謝您這位恩人,我不會把自己當病人看待!」劉漢鈞
說。



因為有他,我才能站在這裏


二○○一年,劉漢鈞因臀部長瘤化膿開刀,卻發現傷口不能癒合,而被檢
驗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家陷入落寞愁雲。「當初聽到血癌,好像
無藥可救的感覺,」曾經內心悽楚的劉媽媽說:「當哥哥唯一的兒子和漢
鈞配對不成時,我就想若有多生幾個就好了。」

四次化療後,醫師建議骨髓移植。向慈濟骨髓資料庫申請配對;半年後,
他幸運地和捐贈者劉德財牽起骨髓因緣,一家人的感恩點滴在心:「如果
沒有他捐骨髓給你,你現在無法站在這裏。」站在台上的劉爸爸說:「你
不只是我的孩子了,也是慈濟的孩子!」

初發病時,劉漢鈞坦言難以接受;經過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他用意志力走
了過來:「看到他們辛苦地為我做那麼多,我自己也不想放棄。那段期間
曾經有生氣或溝通不良的事,希望父母及朋友可以體諒。」

「自己抽過骨髓做檢查,很苦;知道他要抽那麼多捐給我,真的很感恩!
」劉漢鈞說:「是怎樣的動機讓劉先生如此勇敢?教我佩服和感激。」

劉漢鈞的爸爸是退休榮民,以開計程車為業;母親在電子公司上班。劉漢
鈞接受骨髓移植後,便由視障的阿姨照顧;阿姨有感於陌生人對姪子伸援
相救,也告訴志工她的心願:「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可以捐贈其他器官
。」如此心願,在真實地拿到器官捐贈卡時,她才覺心願踏實。

捐者有情、受者有心,是劉德財和劉漢鈞一家,沒有因病而困的思惟。





「劉德財先生平日工作很忙,但要捐髓時跑第一,連抽取自備血也自己去
。真是典範!」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說。

劉德財的店開在大馬路旁,每見有神情慌張、或在田裏踩了一腳爛泥的老
人,都會上前協助;二十多年來,協助七位走失的老人找到了路回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他也擴及了人之幼。劉德財小姨子癌症往生
、先生也病逝,留下才周歲的稚女;他收養了這個姪女,現今已是小學二
年級。「不過是多一個人吃飯而已,沒有什麼。」劉德財淡淡地說。

「他有愛心,又熱心公益。」陪同前來相見歡的志工溫玉琴分享:「他是
社區巡守隊,晚上要去巡夜;下大雨也穿著雨衣去清排水溝。」志工古素
梅見了他的熱心,邀請參與慈濟;成為會員後有機緣捐髓,精進的他更利
用假日做環保,為社區環境付出。

一旁安靜的父親,道出對兒子的驕傲:「兒子捐髓時,怕我擔心不讓我知
道;我們其實不會擔心,第二次要捐淋巴球時,我們夫妻倆還陪他去花蓮
。」

是啊!何需擔心呢!一個內心極盡善念的人,終究會有福運跟著他。


................................................................................................................................


生命交映的虹彩

看到受贈者健康,捐贈過程中的小小不便,
已成為溫馨回憶;
更樂意分享這彩虹般的人生經歷。



因為生命無價,醫界不斷研發新的醫療方法;捐贈造血幹細胞的方式,除
了傳統的抽骨髓,現今又多了採集周邊血、臍帶血方式。台中的許致民,
即是採用周邊血方式捐贈幹細胞。

憶起在宜蘭抽血、加入志願捐髓者那天,他回到家歡天喜地對爸爸說:「
我今天比中第一特獎還高興!如果能與血癌患者配對上,就可以救人了。


這樣的話回響在腦海裏七年,一通配對成功消息的電話,將他的記憶敲醒


「有沒有危險?」是許爸爸聽到後第一個反應;然相信專家、相信專業的
他爽快答應,成就孩子的心願。

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要先施打生長激素將幹細胞分離至血液中,再以類似
捐血的方式採集。許致民前後共接受四針,雖然要忍受類似感冒的副作用
,但他不以為意,繼續鍛鍊體能,將身體保養至最好的狀況,因為他堅持
「要給受髓者最好的。」

二○○四年二月,許致民由父親陪同到大林慈院捐贈。當醫師將針頭插入
許致民手臂那一刻,父子倆都略顯緊張;坐在收集椅上度過三個多小時,
許致民甘之如飴:「能救人一命,這小小的不便不算什麼。」

收集到的幹細胞立即送到花蓮慈院,移植到病患吳漢隆體內。

今年二十八歲的吳漢隆,憶起剛退伍時,因為腹脹、疼痛到醫院檢查,跑
了多家醫院,疲於奔命後被宣告得了「慢性白血病」。全家對此病不甚了
解,以為住院治療幾天就會好,直到醫師建議做「骨髓移植」,他們才了
解嚴重性。

還沒來得及處理內心的恐懼,吳漢隆就得接受接踵而至的化療,全家人更
是惶恐,全去做了配型檢驗,卻無相符者;在上海的姊姊更向北京骨髓資
料庫尋求配對。

吳媽媽看到大愛電視台骨髓捐贈相關報導,決定將吳漢隆轉到花蓮慈院治
療。經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尋尋覓覓,吳漢隆的生命線和許致民的相
連了起來。



不負眾望度過難關


相見歡時刻,頭髮微白、還戴著口罩的吳漢隆,打趣地對許致民說:「終
於看到你了,原本以為捐贈者是位女生。」

「很高興看到您健健康康的。」被吳漢隆逗笑的許致民說:「有時我爸會
問:受髓者是男的還是女的?是那一國的?我實在不知道。」

兩年來彼此牽掛著對方,吳媽媽說:「我們一直跟高瑞和醫師討著要相見
歡。」

身為吳漢隆在花蓮慈院的主治醫師,高瑞和也來到相見歡會場共享喜悅:
「我期待這一刻很久了。」摟著吳漢隆的肩膀,彷彿摟著自己的晚輩般:
「醫療過程中,其實有幾次相當的危險;但醫療團隊非常合作,總算度過
了難關。」

看到病患能健康走出醫院,高瑞和相當感動:「他在移植病房時,我都跟
他說:『你是主角,我們只是搖旗吶喊的配角而已。』他果然不負眾望。


「要感謝高醫師,也要感謝許先生捐髓,」聽著大家互吐內心話,吳媽媽
感慨道:「本來感覺沒什麼希望了。若不是親眼看到醫療團隊的用心,實
在沒信心繼續堅持。」

「高醫師就像我爸一樣。」外型活潑的吳漢隆說:「和許先生一樣,原本
大家都不認識,卻如此關心我。」

「這是一個緣分,是我生活中的一個插曲。」外型憨厚乖巧的許致民則說
:「從被通知配對成功直到現在,就像我人生多出來的一道彩虹。」

而這彩虹偶爾會被點亮。遇有配對上的捐者有疑問,儘管在新竹科學園區
工作很忙碌,他下班後仍會趕去為捐者解說。「周邊血捐贈的方式很簡單
,就像捐血一樣,針插進去後就沒事了!」

十三年前,還是高中生的許致民曾到花蓮慈院做志工。有愛心的他也是個
孝順的孩子,許爸爸說,妻子往生多年,他和兒女相依為命,「我獨自扶
養孩子雖然辛苦,但他們懂事又乖巧,是我最大的安慰。」

縱然往生的媽媽,無法和自己分享捐幹細胞的喜悅;然現已結婚、將迎接
新生兒出世的夫妻倆,決定將孩子的臍帶血捐出幫助需要的病患,讓髓緣
綿延下去……


................................................................................................................................


媽媽不哭

孩子剛生病時,她天天都哭;
領悟到這對現實沒有幫助,
轉而積極勇敢地幫助孩子釋懷、接受治療。



十多年前,沈建雄還是個高中生,在學校附近看到「捐髓救人、無損己身
」看板,震撼著他年輕善良的心,而停下腳步抽血建檔。十年後,當慈濟
志工通知他,有人需要他的骨髓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心情篤定。「
前面已有七百多例做過,沒什麼好擔心。誰曉得以後還會不會有這機會!


對捐髓不太了解的父母,本來心存猶豫;唯心意堅定的他認為,只要病患
有需求,仍得去做該做的事。這心念感化了父母,由媽媽陪往花蓮慈院完
成人生中的重要使命。

這使命藉由骨髓幹細胞的傳遞,將他的愛心輸進洪偉哲身裏,喚醒沉睡中
的生命。

洪偉哲就讀高一那年,因腹股溝長瘤而發燒不退;接著右膝蓋和左腳背痛
,到台北大醫院深入檢驗,才發現淋巴出了問題,判診為「淋巴性白血病
」。

緊接著的化療,和需要持續兩年的藥物治療,讓洪偉哲一家了無生氣。「
兒子一向健康,八十公斤的體重,這麼會得這種病?」洪媽媽難以面對這
個事實,「他住進醫院後,整整一個星期,我每天晚上都哭。」

然而瞧見孩子把自己悶著,讓洪媽媽試著轉換心情:「我不能這樣。傷心
難過對兒子一點幫助也沒有。」

住院期間碰到其他患者的父母,洪媽媽積極請教,並請來開導孩子。漸漸
地孩子釋懷,接受自己的病、接受治療。

主治醫師向慈濟申請骨髓配對,約半年,洪偉哲的生命即和沈建雄緊緊牽
繫一起。



只是舉手之勞


相見歡時,見著還戴著口罩的洪偉哲,高魁的男兒沈建雄,也不禁掉下眼
淚。那是牽掛已久的一分疼惜,「真的希望他身體能夠更好一點。」

「我的血型是O型,受髓後變成AB型。真的很感恩您!我今天能站在這
裏,是您的愛心及骨髓,讓我有重生的機會。」洪偉哲向沈建雄說著。

洪偉哲原本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爸爸,放下工作全心照顧孩子,於此時刻他
把功勞歸於他人:「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恩。有這麼些默默耕耘的社會人
士、還有慈濟志工的大愛,幫助著我們。」

多年來為孩子病苦煎熬的洪媽媽,也破涕為笑地說:「看到捐者這麼開朗
、強壯,相信我的孩子一定可以恢復得更好。」

洪媽媽坦言孩子生病後,她更懂得去關懷別人:「別的孩子有同樣情形的
,我也會去幫忙開導。」

看著令人欣慰的成果,沈建雄謙虛地說:「當初自己只是抽個血,多些機
會給人比對而已;最主要是志工們用心付出,讓我很感動……有慈濟,就
有生命。」一旁的沈媽媽忘了當初那分憂心,也感染了孩子的謙虛與喜悅
,她說:「我們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


重病時的減重計畫

還只是國中生,生了病很堅強,不吵不鬧;
知道體重愈重、捐者要抽的骨髓愈多,
他進行了減重計畫。



慈濟志工樂於助人,得遇捐髓付出的機會,更義不容辭地配合。居住高雄
的慈濟委員蔡雅惠即是。

已記不清何時加入慈濟骨髓資料庫,「那是在高雄中山體育館的一場義賣
,剛好有捐髓驗血活動的攤位。」媽媽是資深慈濟醫療志工,心意單純的
她因媽媽的勸說而加入,她沒想到有天竟會配對成功。

二○○二年底,身在大陸的弟弟率先被通知配對相符,然無法回台灣接受
健康檢查;一週後,這機會落在蔡雅惠身上。雖然驚訝,但她也覺與有榮
焉:「志工問我願不願意捐?我當然很高興地答應了。」

蔡雅惠的捐髓過程,由也是關懷小組的媽媽全程陪伴。多了分母愛的骨髓
,流至才十幾歲的葉育辰身體裏;相見歡時,葉媽媽見了蔡雅惠即抱著她
痛哭。

葉媽媽哽咽著說:「剛知道兒子的病,只覺青天霹靂。」那是二○○二年
八月,葉育辰的皮膚一經碰觸即瘀血不散,多處就醫都被當成感冒來治療
。約半年時間,他肝臟及脾臟腫大,白血球上升至四十三萬,至終被診斷
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送進加護病房。

化療及骨髓移植,就在他十六歲的年輕生命中插隊了進來。本是資優班的
國二學生,因此轉至普通班。

經過HLA配對,二○○二年十二月配對成功的他,獲得蔡雅惠的骨髓相
贈,然移植過程並不很順利,排斥現象令葉育辰敏感地問媽媽:「我會好
嗎?」



悲傷過後看見希望


然他好了。由著父母帶領,來和蔡雅惠相見。「真的很感恩您!」面對蔡
雅惠,不多言的葉育辰道出感激,也驚奇著血型變成和蔡雅惠相同。

「他生病時很堅強,都不會吵、不會鬧的。」葉媽媽說,育辰是個貼心的
孩子。生病後在家人悉心照顧下,他體重由五十公斤增至七十公斤;要做
骨髓移植,他進行了減重計畫,「我聽醫師說我的體重愈重,捐者要抽的
髓就愈多。我不忍心。」

葉育辰是長孫,從小備受呵護;生了病,全家的心情都跟著他兜轉,阿姨
看在眼裏更難過在心:「他很可愛,我下班後都想趕快回來帶他。聽到消
息時,我們抱成一團痛哭。」

曾經葉媽媽感嘆:「上天為什麼如此不公平?」而今葉育辰骨髓移稙成功
,戰勝了病魔,曾經悲傷的阿姨,感恩中有分歡喜心情:「看到了希望!


「也要感謝照顧他的中國醫藥學院巫醫師,」葉媽媽補充著:「他若聽孩
子有狀況,走路就垂頭喪氣;聽到情況好轉,走路就變得很輕快。」

葉育辰的父母早年做夜市生意,九二一後景況不佳,改做臨時工。雖然由
慈濟補助醫療費用,然貧瘠之家行善不落人後,全家是慈濟會員,阿嬤更
是守護大地的環保志工。

捐髓後,蔡雅惠也培訓成為慈濟委員,遇有配對相符的捐者疑慮時,即現
身解說。相見歡當天,身著慈濟委員旗袍的她莊嚴美麗;看在葉育辰的阿
姨眼裏,寬心地說:「當初若知道捐髓者是慈濟志工,就會更放心了!」


................................................................................................................................


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心路歷程

和生命對話
——專訪總幹事陳乃裕

◎撰文╱邱淑絹

慈濟骨髓資料庫走過十三周年,
成就無數捐髓者和受髓者間生命的連結。
從召募志願者、勸捐到對捐贈者的陪伴及受髓者的關懷,
無不是他們用心牽連出緊密聯絡網。
一路走來,有他們不為人知的心情點滴和心路歷程,
伴隨在日夜交替的季節,靜默地發光。
他們將這分成果,歸於充滿愛心的捐贈者,
也將這分關切,施於無助的受髓者身上。



問:十三年來,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召募不少志願者、關懷不少捐受髓者,
一路走來的心情?


答:關懷小組的成立,是因為骨髓捐贈的需要;也可以說,社會需要這分
愛。

記得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由慈濟配對的第一例非親屬骨髓捐贈,捐
髓者是在父母親不同意之下捐的。那時,我們才了解原來不是抽十西西的
血建檔後,工作就完成了;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因此建立起關懷團隊


最初工作很單純,就是在社區裏關懷捐者;後來發覺捐者在醫院抽髓時需
要陪伴;繼而注意到病患也要關懷;近年又加入臍帶血募集等工作。從單
一到多元,每一階段的困難度都相當大。

好比說,向初步配對成功的人勸捐時,有親人不同意的,有自己會害怕、
拿不定主意的,也有公司老闆不給假的……小組如何和他們溝通尊重生命
、搶救生命的意義,這很重要。

若志願者同意後,需要健康檢查、備血等;也有捐髓者不願讓家人知道,
因此由小組全程陪伴抽髓、術後照顧、燉補品。此外,捐者遍布全台甚至
海外,每個地方都需要有人關懷……僅是關懷捐贈者,就有這麼多事情要
做,所以要非常有耐心,用心而誠懇地和他們互動。

至於病患方面,家屬往往更需要陪伴。有些時候他們哭,我們也忍不住哭
;他們今天好一點了、笑了,我們也陪著他們笑。更經常的是,在沒有希
望之中,還要給希望——有時候連我們都會自問希望在那裏?因為,並不
是每位病患都能配對上。但在沒有希望之中,我們還是要為他們打氣,讓
病患和家屬心裏有依靠。

許多病患要住院、出院都會打電話跟我們講,把我們也當成親人。有位捐
贈者說:「有慈濟就有希望。」顯見社會很需要這分愛、這分關懷。

十三年來,縱然環境變複雜了、多元了,面對的挑戰更大了,但小組仍將
這重擔挑起;每一位成員所做的努力,都值得肯定。


問:關懷小組的工作多元又困難,您也不只承擔關懷小組而已,時間上如
何安排?


答:這個工作是和生命對話,沒有時間也要找出時間。例如臍帶血捐贈的
收集,常常要三更半夜出動。

曾有臍帶血捐贈者說,她捐臍帶血還有個目的,就是慈濟委員會去陪伴生
產。原來,有慈濟委員在身旁,她們會很安心。所以,我們要更努力!

還有要遵守規範和原則,例如不能讓捐者因為捐髓而引起家庭問題等,這
都要步步踏實去付出。圓融很重要,因此很多事必須親自走到、做到、盯
到,而且要如法,出一點差錯就不圓滿。


問:是否曾有讓您舉步維艱,退縮地想這次就算了的情況嗎?

答: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會說服自己不可以這樣。有很多事情是很難沒
錯,像被人家趕出來,被人家罵、拍桌椅呀!我們還是要去面對。不過,
有時很安慰的是,他們批評完後,也會體諒慈濟的用意是好的。

慈濟建立骨髓資料庫就是希望愛病患、搶救他們的生命;所以那不是個人
的事情,是社會群體的事情。我們個人遇到的難處,就得將它拋開。


問:十三年來在這些狀況下走了過來,您所找到的成就感是什麼?

答:那是種踏實感,不是成就感;我們是步步踏實做。

誠如有位志工說,做慈濟是福氣,能推動骨髓捐贈更是福中之福;因為關
懷的每一位個案,都是在跟生命對話;當你看到一個人求「生」是這麼困
難,就可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何等需要被尊重。


問:「生命」兩個字,就是維持您走下去的動力嗎?

答:是的!所以我說「使命感」,就使用生命的感覺。在做之中,就是在
使用自己的生命;而使用生命時,對方的生命也在和我們互動。那種感覺
就是促使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問:您對關懷小組的期望是什麼?

答:推動骨髓捐贈,是慈濟一大腳印,有很重要的意涵。

因為骨髓捐贈,讓世界看到了台灣。世界很多骨髓庫及當事人,受到台灣
慈濟骨髓捐贈的感動,因此給予重視。例如國際骨髓學術研討會是很多國
家爭取舉辦的,我們一年之內就辦了兩次;原因就在於此。

關懷小組需要努力的,不僅量要提升,質也要提升,包括宣導等。我想有
八個字可講,就是——「無時不做」去投入,和「無孔不入」去宣導;只
要有一個人還不了解骨髓,就表示我們努力還不夠。


問:「無時不做」和「無孔不入」,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

答:這是一個目標,大家一起來努力。很感動、感恩的,是我們這個團隊
任勞、任怨、任罵、任搓、任揉,仍能懷抱大愛繼續往前走;因為慈濟愛
每個生命,我們也要去愛。

上人眼中也沒有「困難」兩個字。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那一樣不
是困難重重?但仍然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呀!


問:在您的想法裏,關懷小組在捐受髓過程中的角色是?

答:花蓮慈院高瑞和醫師說:病患才是主角。但有病患、有專業醫師,若
沒有骨髓資料庫、沒有捐贈者,也愛莫能助。

還好慈濟骨髓資料庫把這塊補足了。在我看來,病患何其不幸罹患了白血
病,但又何其有幸有骨髓資料庫;病患何其不幸因為要找到捐者實在不容
易,又何其有幸就算捐者在天涯海角,關懷小組也會盡最大努力去尋找。

再大的困難,我們都期望能克服。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圓滿任務,再怎麼
努力也沒辦法時,就只能把「髓緣」變成「隨緣」。


問:慈濟代表亞洲和美國、德國及韓國等骨髓資料庫建立全球資料網絡,
關懷小組今後是否面臨更多挑戰?


答:以前捐者和病患的關懷主要集中在台灣,現在建立全球骨髓資料庫連
線,許多國家的病患也會來找尋生機,小組工作層面擴大、需要關懷的個
案將會更多。但我想成員們鞋子都穿好了,只要有一個生命的責任在,我
們都會全力以赴;期許只要慈濟人走得到的地方,都能關懷得到。

目前的計畫是,和海外慈濟分支會多溝通,可能的話,在當地成立關懷小
組,當然也需要更多人來參與。


問:關懷小組一直在關懷別人;身為關懷小組總幹事的您,如何關懷小組
成員?


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小組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不是一般人所
能了解。之前曾聽小組成員講,我們要不要也來成立一個關懷小組的關懷
小組?因為有時碰到非常棘手的個案,或努力關懷的病患往生了,真的會
很洩氣。

所以我常去和他們開會、打氣。有時也請他們明白,成功不一定是個人努
力,有可能是捐受髓雙方的因緣;若是不成功,也不盡然是個人努力不夠
。要常安慰他們,鼓舞他們鞋子穿一穿、鞋帶綁一綁,趕快再繼續努力向
前走!


................................................................................................................................


三大洲骨髓庫形成聯絡網

提供全球血液病患更快速、準確配對機制

◎撰文/邱淑絹 攝影/林炎煌



因為骨髓,世界看見台灣。十二月二日,在台北慈濟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
的「捐者配對與造血幹細胞移植學術研討會」中,包括美國、德國、韓國
、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學者及醫療專業人員齊聚一堂,進行了一場幹
細胞與生命的對話。

議程中,連結全球三大洲的骨髓配對機制也正式啟動。慈濟骨髓資料庫代
表亞洲,與全球最大的美國骨髓庫(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NMDP),及第二大的德國骨髓庫(Zentrales
Knochenmarkspender-Register Deutschland, ZKRD)結成全方位聯絡網
,骨髓資料累加超過一千萬筆;將以最先進的檢驗技術配合高科技資訊系
統,為全球血液病患提供更快速、準確且多元的非親屬捐贈者配對機制。

對台灣血液病患而言,從原有的二十九萬筆骨髓資料大幅增加為一千萬筆
,是一大福音;全球亞裔病患也能因此機制而獲得更多的希望。

德國骨髓庫總裁卡漢茲.慕勒(Carlheinz Muller)博士談到,骨髓幹細
胞移植,取決於捐受者雙方人類白血球抗原的高度配對,而迄今全球沒有
任何國家可以建立極度有效的資料庫,「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骨髓移植,捐
受髓者是身處於不同國家。」

慕勒博士強調,十五年前,德國的骨髓移植案例中有將近九成捐者來自其
他國家;而今雖資料庫已近三百萬筆,仍有十至十五個百分比的捐者,需
從德國以外的國家尋找。

「相對地,也會有亞洲的病患,需要其他國家如歐洲及美國的捐者;所以
聯絡網將扮演歐洲和亞洲之間一個重要的互通角色。」他說,歐洲骨髓庫
裏的亞裔人士居少數,如今和已有規模的慈濟骨髓資料庫形成聯絡網,是
將彼此的愛心拓展至全球的一個路徑。

同樣地,擁有六百萬筆資料的美國骨髓庫,也需要來自台灣捐者的協助。
美國骨髓庫的生物資訊資深經理馬汀.梅爾斯(Martin Maiers)博士表
示:「美國有很多亞裔人口,或者他們的親戚和祖先移民自亞洲,在無法
找到人類白血球抗原相符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是向亞洲的骨髓庫尋求配
對;而慈濟正是主要來源。」

梅爾斯博士說,透過全球網絡,美國病患更容易從台灣找到捐者。「相對
地,台灣的病患也能從美國資料庫找到捐者;這將形成世界骨髓幹細胞捐
贈的新里程碑。」





研討會期間,韓國骨髓庫(Korean Marrow Donor Program, KMDP)亦和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簽立合作約定。韓國骨髓庫總裁金東集(Kim Dong
Jip)醫師表示,韓國骨髓庫共有九萬筆資料,一九八三年以來全韓進行
約八千例移植;首都首爾(Seoul)的聖母醫院(St. Mary Hospital)案
例累積有兩千五百例,其中一百多例由慈濟跨國捐贈。

金東集研究血液疾病三十五年,二十年前進行首例骨髓移植;他認為血癌
病患要有骨髓才能活下去,而那不是靠醫者的研究或知識所能達成。他坦
言目前韓國骨髓庫的資料太少,骨髓捐贈風氣仍沒有打開;以往家庭女子
眾多,親屬間配對還有點希望,而今社會多是小家庭,親屬間配對愈來愈
困難。

「過去在韓國治療白血病患,真的有心無力的感覺。沒想到慈濟的骨髓資
料庫這麼豐富,覺得很有希望!」造訪慈濟及參加研討會兩天來,七十歲
的金東集表示相當興奮,他期待和慈濟簽約後能提高配對率,彼此之間有
更活躍的合作。





除了促進捐贈者的搜尋及配對外,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臨床醫學暨研
究組」,也致力於幹細胞的研究。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我們
一直在拓展幹細胞所能應用治療的疾病,如腦部疾病;國外也有研究利用
幹細胞來修復心臟疾病的;另外幹細胞也可能應用到糖尿病、肝臟疾病、
骨質疏鬆等人體退化疾病。」

十三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搶救生命的腳步上步步踏實;幹細胞研
究的領域,也可望有更寬廣及深入的發展,努力邁步向前,點燃人間更多
的美善與大愛。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小計(統計至2006.11.30)

■志願捐髓者 294,771人

■移植人數

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1,192例(國內366例、國外826例)
臍帶血幹細胞移植:24例(共7個國家)

■累計尋求配對病患 15,931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bmd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